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山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山區

圖片來自bobowin

香山庄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今屬新竹市香山區、同市東區青草湖牛埔

歷史

史前時期

青草湖遺址

青草湖遺址位於青草湖附近、靈隱寺後方,1954年由郭輝發現。遺址所在處為客雅溪畔的平緩坡地,海拔50~60公尺,因青草湖開闢為風景區,原先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出土遺物主要為石鋤等打製石器與其碎片,屬於新石器時代

御史崎遺址

御史崎遺址位於香山庄青草湖新竹街客雅交界處,客雅溪畔的河階台地上,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南、西、北三側為曲流包圍,地形平緩,海拔50公尺,因周圍住戶增加,已改變原有地貌。主要出土遺物為打製石鋤,屬於新石器時代

香山南港遺址

香山南港遺址位於鹽水港鹽水港溪口南岸,範圍由海岸線至西側約250公尺,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為河流沖積形成的海岸沙地,海拔4公尺,因周遭建物的增加,遺址略有破壞。主要出土遺物有食用後丟棄的貝殼與陶器碎片,屬於鐵器時代新港系統

清代

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相傳永曆三十六年(1682年)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運輸糧草,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一帶。後有後壠社中港社遷居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庄。當時有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三姓墾民30於人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後於鹽水港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

後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嘉慶十二年(1815年)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為港口[1]:49,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香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九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2]。三十年(1897年)改隸新竹縣。三十一年(1898年)廢除新竹縣,改隸臺北縣新竹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香山隸屬於新竹廳香山區。四十二年(1909年)合併全臺灣二十廳為十二廳,香山區隸屬不變。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十六年(1941年)廢併入新竹市,原庄役場作為新竹市香山出張事務所使用。

地名由來

香山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 昔日漢人至此開發,因其地為原住民(番)盤據之山,命名為番山。後因其名不雅,因「番」與「香」兩字相像之故,改稱香山

地理

水文

河川

其中雙溪至青草湖間的河道,因其風景秀麗,清代中葉即被列入塹南八景之一,稱「隙溪墨水」。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時,將「隙溪吐墨」列為全淡八景之一。

水圳

地形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位於客雅溪口至鹽水港溪口的沿海地區,為一片長13公里,寬2公里,面積1,025公頃潮間帶,由客雅溪與鹽水港溪挾帶泥沙堆積而成。

香山濕地棲息大白鷺小白鷺東方環頸鴴水鳥,聚集於客雅溪口的水筆仔純林內,每當退潮時大批水鳥集中至淺灘覓食,漲潮後再退至客雅溪北岸。

香山濕地臺灣本島招潮蟹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地區,紀錄上超過40,數量達400,000,000隻,其中和尚蟹有250,000,000隻,臺灣招潮蟹有10,000隻。香山濕地也是北臺灣重要的魚場潮間帶地形平緩,有不少魚苗蟹苗生長,同時也是北臺灣最大的牡蠣養殖場,亦是臺灣本島牡蠣養殖的北限區域。

經濟

香山蚵田

光緒十九年(1893年)梧棲蚵農林祐林蓋兄弟,邀集香山當地人出資養。初期採插篊式(以竹板插於灘地的養殖法),後受颱風影響,改行平掛式(以利器將蚵殼穿洞,綁在蚵架上的養殖法)。農曆七月後,將蚵串往海中放養,蚵苗會吸收海中的浮游生物逐漸成長[3]。此外牡蠣殼也是重要的副產品,供燒製石灰之用,鹽水港的地名「灰窯」即可證明此項產業的存在。

教育

初等教育

  • 牛埔公學校(1910年)→香山公學校(1921年)→香山國民學校(1941年)(今新竹市香山區香山國民小學
  • 牛埔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18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21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教場(1922年)→鹽水公學校(1928年)→鹽水國民學校(1941年)(今新竹市香山區內湖國民小學

名勝

交通

鐵路

中部;再以以東北—西南走向,轉南北向後再轉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香山中部偏西地帶,並在其南部設有香山車站;再以以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海山罟地區西部;最後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西南向經過鹽水港西部。

公路

縱貫道(今臺1線)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東—西南西向經過牛埔;再大致與縱貫線平行而位於其西側經過香山;再與縱貫線平行而位於其西側,隨後以陸橋跨越鐵路轉至其東側後再與鐵路平行經過海山罟;再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西北—東南向經過鹽水港;最後大致以北北西—南南東向轉右彎,再左彎為西北—東南向經過南隘西部。

參考文獻

  1. 黃琡勻. 〈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 (PDF). 《竹塹文獻·第三十六期》.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2006年9月 [2018-0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4). 
  2.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3. 韓國棟. 《走讀台灣-新竹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09. ISBN 978986657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