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颗粒蓝吻琵琶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颗粒蓝吻琵琶鲼

学名  Glaucostegus granulatus

命名者 Cuvier, 1829

英文名 Sharpnose guitarfish

别名  Rhinobatos granulate、

    颗粒琵琶鲼、饭匙鲨、鲂仔

观赏鱼/食用鱼  否/否

最大体长     280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鳐 Rajiformes

  琵琶鲼 Rhinobatidae

  蓝吻琵琶鲼 Glaucostegus

颗粒蓝吻琵琶鲼,以前所记载之Rhinobatos granulatus Cuvier, 1829为本种之同种异名。体盘长度大于宽度,约为全体长之1/3倍。尾部约为体长之一半,吻端至口较体长之1/5为长,吻长而尖,边缘平直。眼小,头长(至第五鳃裂)为其8.75至12.8倍。眼眶以前之吻长为两喷水孔间隔之4倍,口前吻长为口宽之3.11倍。吻背突起棱狭窄,全长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向后端略为分岐。吻长为眼径之7.25至9倍,两喷水孔间隔为眼径家喷水孔径之1.91倍。[1]

鳍及颜色

喷水孔具两褶,外褶薄弱,内褶发育不全或缺如,鼻孔中等长,斜位,口宽为其1.78倍,鼻孔长度较两鼻孔间隔略长(1.07倍);前鼻瓣极少内向发展。口近于平直。第一背鳍高度为基底长度之两倍,起点在腹鳍之后一腹鳍基底长处,其与腹鳍基底之距离略较两背鳍间隔为长(2.07倍);两背鳍间隔为第一背鳍基底长度之1.71倍。背部、肩胛区域、头顶及吻背突起棱等,均有大型齿状突起,体背部中央线、眼前与喷水孔上方、吻部突起棱之两侧及两肩部等,均有一列基底宽阔而侧扁且逆钩之瘤状突起。

体銹褐色,吻软骨之两侧及腹面均白色(陈柔蓉、林沛立2012/11编写)。本种可能是蓝吻琵琶鲼(Glaucostegus typus )的误鉴(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进一步研究的鱼种。(林沛立编修 2016/05/31)[2]

栖地环境及深度

从潮间带到近海大陆架。栖息深度0 - 119公尺

以大型贝类为食的食肉鱼(参考号58784)。

分布

西印度洋波斯湾泰国越南。可能发生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新几内亚布干维尔群岛台湾分布东部、绿岛东沙[3]

繁殖

胎盘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营养(参考文献50449)。每窝产仔6-10只(Ref.114953)。生物学鲜为人知(Ref。9909)。在发生但没有细节的地方使用(参考号9909)。[4]

保育

脆弱(VU) (A2bd + 3d + 4d);评估日期: 2006年2月2日

参考文献

  1. 颗粒蓝吻琵琶鲼,fishdb.sinica.edu.tw
  2. 颗粒蓝吻琵琶鲼,fishdb.sinica.edu.tw
  3. Glaucostegus granulatus,fishbase.se
  4. Glaucostegus granulatu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