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江王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靖江王陵是靖江王朱守谦及其子孙的陵墓,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1]

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陵”之称,其中11人葬于尧山,有“靖江王十一陵”之谓。

景点历史

桂林古称始安,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城的起源。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时桂林被称为桂州,缘于在此设置的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桂林城逐渐成为岭西第一重镇。

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在桂林置桂州静江军,属静江节度。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前,尝领静江军节度使。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改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故桂林在宋元时期又称为“静江”。

明朝分封皆以地名为王号。因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王时,藩国所在地仍称静江,为取绥靖西南之意,改静江的“静”为“靖”,故称“靖江王”。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才改静江府为桂林府,从此正式确定了桂林的名称并沿用至今。而以原地名受封的靖江王并未随之更名,故而后人皆道桂林有靖江王。

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守谦靖江王,洪武九就藩桂林,后来因为作风恶劣,欺压百姓,被废为庶人。

永乐元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仪复藩桂林,从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人,延续了280年,一直到清兵攻克桂林(1652年)。

景点简介

靖江王陵中有11人座王墓,袭王位的次妃墓4座,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戚等墓共约320余座。

靖江王墓群依其地面规制及死者身份可分成六类。第一类是王妃合葬墓,即通常所说的王陵,共10座,级别最高,墓园面积从300多亩到数亩不等,布局一般为长方形,两道围墙,三券陵门(外围墙)、三开间中门(内围墙)、五开间享殿与高大的宝城(墓冢)处于同一轴线,以神道相通,神道两侧序列守陵狮、墓表和狻猊、獬豸、狴犴、麒麟、武士控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仪仗,一般为11对,有些王陵在秉笏文臣后面还立有神道碑,有些在陵门内或外建有厢房。第二类是次妃墓,共4座,级别次于王妃合墓,墓园布局与王妃合墓相仿,但面积及建筑略小,石像生少2对。第三类是未袭而卒的世子(长子)墓和别子辅国将军墓,级别低于次妃墓,石像生只有7对或更少。第四类是奉国将军墓,墓园面积、石像生少于辅国将军墓。第五类是中尉墓,分镇国中尉墓、辅国中尉墓、奉国中尉墓三级,墓园面积、石像生依次减少,一般只有一道围墙和墓碑,无享堂和石像生。第六类是县君、乡君等女性宗室墓及靖江王宫媵墓,级别最低,无围墙和石像生,仅有墓冢和墓碑。

据记载,靖江王墓及次妃墓都是由礼部和广西布政司委官依制营造。但因埋葬时间的早晚而在规制、规模上有所变化,总体上是规制由繁变简,规模由大变小,制作由粗变精。其中最早的第二代悼僖王陵及第三代庄简王陵的茔地面积分别为315亩、87亩,均超过亲王茔地50亩的规定,且墓冢高大,石像生粗犷雄浑。弘治至隆庆时期营造的昭和王陵、端懿王陵、安肃王陵[2]、恭惠王陵的茔地则在43至22亩之间,石作精巧华丽,万历崇祯时期营造的康僖王陵、温裕王陵、宪定王陵、荣穆王陵的茔地缩小到十亩以下,石作精致细腻,置放拥挤。其余四类墓则由靖江王府或墓主家人建造,也因时间早晚而呈现相似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靖江王府以及明朝由盛而衰的真实反映。

视频

靖江王陵 相关视频

桂林靖江王陵纪录片
桂林靖江王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