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10月,是青海唯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它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上滨河路1号,占地14.5亩。1978年月10月建院。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其中高级职称[1]13名(正高7名,副高6名),中级职称22名,初级职称22名。
目录
科学院介绍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10月,是青海唯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设12个处级部门。其中,科研及科研辅助部门10个(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文史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藏学研究所、《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文献信息中心、科研处、培训中心),行政后勤部门2个(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90人。在职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人。有正高职称人员12人,副高职称人员26人;国家级专家6人、省级专家4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各1人;博士2人。
科研成果
青海社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注重实际、突出特色”及“三兼顾、三为主”的科研方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据统计,30年来共完成学术专着151部;社会读物、教材、工具书、资料汇编、古籍整理、译着163部;承担国家级课题34项、省级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课题110项;发表论文[2]、调研报告3268篇。
青海社科院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在地方经济、地方历史文化、藏学、民族宗教、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生产出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如《青海百科全书》、《格萨尔学集成》、《青海通史》、《青海省建置沿革志》、《觉囊派通论》、《藏族部落制度研究》、《青海少数民族》、《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中国密教史》、《青海佛教史》、《青海果洛藏族社会》、《青海经济史》、《青海史话》、《五世达赖喇嘛传》、《历代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青藏铁路沿线藏区人文环境评估》、《中国藏区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江河源区相对集中人口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等。
青海社科院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2001年创办了专呈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阅的《青海研究报告》,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宏观性、前瞻性,成为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品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又创办了以“咨政献策、一事一议、观点创新”为宗旨的短论载体《进言》,受到高度重视。1999年以来,青海社科院开始编撰《青海经济社会蓝皮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蓝皮书》已成为沟通社科研究机构与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之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
科研成果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选奖3项。
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励31项、三等奖57项。
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选奖5项。
获全国第三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获全国民族图书奖2项。
获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入选奖2项。
科学院荣誉
科学院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3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100项,鼓励奖34项。青海社科院综合性学术期刊《青海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注重学术质量,努力创新办刊思路,刊发了大量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充分发挥了其学术窗口和理论载体的效用。2006年和2008年该刊连续两次入选国内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权威品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8年,《青海社会科学》在青海省第二届社科类期刊编校印刷质量评比中再次荣获一等奖。
科研机构
经济研究所
1978年成立经济研究室,1986年改为现称。历任所长于瑞厚、蒋家齐、王恒生、徐建龙;副所长胡先来、祝宪民、张伟。所长苏海红,副所长丁忠兵。全所有科研人员10名,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优秀专家1名。
苏海红,所长,研究员,大学本科。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兼任第九届青海青联常委、国家财政部农发办项目评审专家、《西部论丛》杂志特约研究员、青海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特约专家、青海保险学会理事、青海税务学会理事等。先后被授予青海省级优秀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青海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文史研究所
文史研究所系2000年3月由原历史研究所与原文学研究所合并而成(其中原历史所成立于1978年10月,原文学所成立于1986年3月),属该院具有地方特色的优长学科研究机构之一。先后在该所工作的人员有23名。历任所长:王昱、赵秉理、崔永红、马进虎。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2人。
所长:马进虎,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兼任青海回族研究会会员、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会员、中国统一战线学会甘肃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
藏学研究所
1982年成立塔尔寺文献研究室,1983年改称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与本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合署办公,1987年分署改为现称。历任所长:陈庆英、何峰、马林;历任副所长:张田友、何峰。所长马林。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
法学研究所
法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5月,是该院研究地方法学的专门机构。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教授1人,副研究人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
海北州研究所
海北研究所是该院成立的第一个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调研基地”之一,于2008年7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所(省情调研基地)设在海北州委政研室,州委政研室主任包正清同志任所长,工作人员5名。
海南州研究所
海南研究所是该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调研基地之一,于2009年12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所(省情调研基地)设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研室,州委副秘书长、州委政研室主任王佐发同志任所长,有工作人员4名。
黄南州研究所
黄南研究所是该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调研基地之一,于2008年10月28日挂牌成立。该研究所(省情调研基地)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陈玉珊同志任所长,有工作人员1名。
民族宗教研究所
1978年10月成立民族宗教研究室,1996年6月改为现称。属该院具有地方特色的优长学科研究机构之一。先后有22名研究人员在所内工作。历任所长:刘醒华、蒲文成、穆兴天;历任副所长:蒲文成、拉毛扎西、穆兴天、吕建福、拉毛措、马连龙。全所下设民族研究、佛教研究和伊斯兰研究3个组,资料室1个。有研究人员7名,由藏、回、土、撒拉四个民族组成,其中译审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图书馆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
该所以世居青海的藏、土、蒙古、回、撒拉5个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各种文化现象以及相关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民族宗教问题。
哲学社会学研究所
哲学社会学所原名为哲学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10月,1980年更名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室,1986年6月更名为哲学研究所,1990年9月改为现名,是该院哲学研究及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先后有28名研究人员在所内工作。历任所长:隋儒时、魏兴、朱玉坤;历任副所长:陈依元、邢海宁、徐明、拉毛措、刘成明。任所长拉毛措。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1名。
所长:拉毛措,女,藏族,研究员,法学硕士。兼任青海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青海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2004年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青海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视频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高级职称晋升的三种途径,没有中级也可以直接晋升高级职称 ,搜狐,2020-02-25
- ↑ 新手投稿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搜狐,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