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海省乐都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海省乐都中学(青海省中学)始建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由当时乐都县长梁炳烈先生倡导创办,并兼任校长。建国前学校校名数次更改及校址也数次迁移。1949年9月青海解放,恢复乐都中学,10月1日正式开学,由县长赵海峰兼任校长,学生200名,教师18名。1950年,乐都中学设立高中部。1954年,高中部与青海省第一中学合为“西宁高中”。1958年,乐都中学又恢复了高中部,并被正式定名为“乐都县第一中学”。1963年,乐都一中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学[1]

教学质量

学校以课题研究带动教研教改,承担的两项国家级课题已结题,现承担四项县级课题和四项校级课题。学科“切块研究”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在各类刊物发表教研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册。

为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适应教育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以“读书·治学·育人”为主题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学校为教师购买了《师道实话》、《不跪着教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青年班主任的一点建议》、《教育有悟》、《今天怎样当教师》等教育读本,让教师静下心来读书,努力让自己变得丰厚起来,做一名有“功底”的教师,能使自己“站着”教书。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乐都一中历来以管理严格、教育教学质量好而蜚声河湟。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以卓有成效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狠抓教学常规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成绩

青海省乐都中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特长。教师撰写发表教科研论文45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册。承担了两项国家级、两项省级、四项县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恢复高考后学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九千余名合格新生,该校学生曾两度摘取青海省高考理科“状元”桂冠。在多年的全省会考中,该校语文英语科目成绩稳定可信,经教育厅批准语文、英语科目为全省会考免考科目。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学科竞赛,有338人次获奖,有77名教师获国家、省级优秀辅导奖,有三名学生竞赛成绩突出,分别被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免试录取,有数名学生赴日本交流访问。

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上线率达100%,本科率97%以上,重点率接近70%。

学校教育

青海省中学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全面、三个建设、四个服务、五个面向” 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继承发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深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开设科目齐全,设置有普通班、研究性学习班、宏志班等班级结构。

该校是青海省首届“宏志班”承办校之一,也是青海省民族教育项目学校之一。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己任,坚持德育为首,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实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具有一中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已逐步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模式[2]

办学方针

学校坚持“一个中心(教育教学),两个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个建设( 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四个服务(领导为教师、教师为学生、 后勤为一线、各项工作为教育教学),五个面向(全体、年级、班级、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平心凝力,精雕细刻,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办学方略,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以卓有成效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本,逐步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一中教师“四清”(清高、清苦、清贫、清醒)师德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奋进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学生中开展像样教育、孝顺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德育工作注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生资助

学校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设有“贫困学生资金会”,近年来已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700多人次,资助金额90余万元,现有3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升入高等院校。2010年我校接受各类资助学生达1027人,近一半学生受到了资助,资助资金达150万元,其中,国家助学工程受助学生787人,近1/3学生受到了资助,资助金额59万元。在这里,人人拥有自信,人人追求进步,人人获取成功。

视频

青海省乐都中学 相关视频

乐都一中2016届高三六班
乐都一中2016年高考动员大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