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霍布斯鲍姆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左翼近代史大师。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原图链接 [1] 图片来自凤凰网
出生 1917年
国籍 英国
职业 近代史大师
知名于 享誉国际
知名作品 《革命的年代》
《资本的年代》
《帝国的年代》
《极端的年代》

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

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

1919年举家迁住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

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

霍布斯鲍姆1936年加入共产党,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于伦敦,享年95岁。

目录

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英国左派史家大师,

自14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

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马克思派学生交往甚密;

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生涯进展艰难,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

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

研究

 
原图链接 [2]图片来自 科学网

霍氏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

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

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

评价

《新左翼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

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

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著作

霍氏著作甚丰,文笔晓畅,有多部专著问世,著作与编辑书籍约30种,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另有《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盗匪》、《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的叛乱》、《爵士风情》等书,已有10多种汉译。


2010年霍布斯鲍姆以93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 [1] 他在接受英国《卫报》的相关访谈中指出:

"工人阶级仍然有可能成为更广阔的社会变动的骨干力量。在左翼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巴西,它拥有一个19世纪后期式的劳工党,其建立在工会、工人、广大穷人、知识分子、思想家以及各种左翼的联盟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统治同盟。你不能说它不成功,在执政8年之后,即将离任的总统仍有高达80%的支持率。今天,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最让我觉得自在的是拉丁美洲,因为在这里,人们仍在运用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谈论、实施他们的政治主张。"。 [2]

逝世

英国卫报消息,英国现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信奉共产主义的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于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95岁。

霍布斯鲍姆于1917年出身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在他19岁的时候,霍布斯鲍姆在英国加入共产党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霍布斯鲍姆曾在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全盛之时,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在完成其在剑桥大学的历史专业的学习后,霍布斯鲍姆

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

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

 
原图链接 《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3]

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2002年,霍布斯鲍姆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院长。

霍布斯鲍姆曾在1998年被后来成为英国首相时任工党主席的托尼·布莱尔任命为荣誉伙伴,为工党提供建议。

霍布斯鲍姆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说:"霍布斯鲍姆将被人们深深怀念--不仅是相伴他50年的妻子玛琳和他的三个孩子,七个孙子以及他的小曾孙,还有他不计其数遍及世界各地的学生与读者。"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霍布斯鲍姆一直是英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作为历史学家,他著述甚丰,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而其最为知名的著作恐怕是他在1994年出版的《极端的时代》,这部著作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并得到了难以计数的来自国际的褒奖。

霍布斯鲍姆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闻名,这主要取决于他早期生活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的经历。

他自14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

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等马克思派学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生涯进展艰难,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

直到晚年,霍布斯鲍姆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以前一样重要","社会不公仍然需要谴责和战斗"。

2010年,93岁高龄的他出版了最后一本著作《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霍氏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

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

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

《新左翼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2010年霍布斯鲍姆以93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

霍布斯鲍姆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坚持着他的信仰,我们感谢他为这个世界提供睿智犀利的思想,为抱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年轻人和新兴国家作出指导。

霍布斯鲍姆晚年将更多希望留给中国,就在这年4月,他接受了中国学者、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与陈平教授的访问。 [4]

视频

剑桥大学公开课:人类学:05 国家争斗和战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