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前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雷前龙是一种恐龙。(学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非洲南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与其他蜥脚下目的近亲相比,体型较小型。但是,雷前龙在其生活的环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约有10米长及体重2公吨,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适应演化特征,可用前肢来抓东西,而非单纯支撑身体。

于2003年,澳洲的蜥脚形亚目专家亚当·耶茨(Adam Yates)与南非的詹姆斯·基钦(James Kitching)共同命名了雷前龙。这个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nte-”(意即“前”)及“tonitrus”(意即“雷”)而来的,是指它们的生存年代比其他蜥脚下目更早,尤其是雷龙。雷龙其实是迷惑龙的次异名,但此名却常常被使用,而一般大众常使用雷龙来通称蜥脚下目。雷前龙目前只有一个种,巨脚雷前龙(A. ingenipes),种名是由拉丁文的“ingens”(意即“巨大”)及“pes”(意即“脚”)组成,因为它是最早前脚只用来支撑的蜥脚类恐龙。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1](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恐龙开始被世人所知[2]

形态特征

雷前龙有几种特征使它较接近蜥脚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征。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龙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与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龙的前肢与后肢比例更长,而手腕骨亦较宽、厚,可以支撑重量。拇指是灵活的,能做出相对于其他指的动作,因此能与手掌抓东西。在更为进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撑身体,而不能抓取东西。

化石

于1981年,基钦在南非自由州发现雷前龙的化石,之后存放于Bernard Price Institute,被标名为优肢龙。耶茨辨认出它们是另一个动物,并于几年后作出描述研究。正模标本包含了几块脊椎,以及很多前后肢的骨头,这些化石被认为来自于同一个体。另外,有五块较小型恐龙的四肢骨头,被认为可能是属于雷前龙。

雷前龙有几种特征使它较接近蜥脚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征。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龙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与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龙的前肢与后肢比例更长,而手腕骨亦较宽、厚,可以支撑重量。拇指是灵活的,能做出相对于其他指的动作,因此能与手掌抓东西。在更为进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撑身体,而不能抓取东西。

一个2003年的分支系统学分析认为雷前龙是基础蜥脚下目恐龙,位于较衍化的伊森龙或火山齿龙,以及较基础的近蜥龙或黑丘龙之间。背椎非常似来自南美洲的莱森龙;四肢骨则类似另一种南非贝里肯龙,同样生存于三叠纪,体型巨大。但是,这些恐龙都没有包括在该分支系统学分析中,因为它们本身的研究都不甚清楚。

虽然在系统发生学的观点,雷前龙并非最早的蜥脚下目恐龙,但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或是与来自同一地层的其他早期蜥脚下目有所关连,如黑丘龙及贝里肯龙。雷前龙的化石是发现于下艾略特组,地质年代估计是在晚三叠纪的诺利克阶,距今约2亿2100万-2亿1000万年前。在发现雷前龙之前,被认为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是泰国的伊森龙,是生活于较年轻的雷蒂亚阶。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早期的蜥脚下目及它们的原蜥脚下目近亲,这是由于当时各大洲属于同一个盘古大陆,它们分布于整个世界性的地域。

视频

雷前龙 相关视频

恐龙是怎样演化的
中国专家发现白垩纪之后的恐龙化石,恐龙有可能是在南方灭绝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