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雍和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雍和宫

图片来自eztravel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是中国汉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历史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内城东北原明代内官监官房旧址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该府最初称“四爷府”或“禛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历出生于王府东书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迁入紫禁城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并改名为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宫内停放雍正帝灵柩,为此将主要殿宇覆瓦升格为黄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乾隆帝即位后,于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为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东路行宫继续由皇室使用,后因失火而焚毁。根据《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的记载,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内务府衙门交付该处大臣三和要拆毁景山内万福阁,拆后将木砖瓦石等物件运至雍和宫。景山北墙开一大门,运出诸物件。

1961年雍和宫被列入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雍和宫被定为其中一个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主要建筑

  • 牌楼:位于雍和宫中路南端入口处,有牌楼三座,中央的牌楼为三间四柱九楼,题额为“寰海尊亲”和“群生仁寿”,牌楼南为影壁。两侧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楼柱原为金丝楠木修建,抗战日军占领时期改为水泥柱。牌楼北为辇道,直通雍和宫正门昭泰门
  • 昭泰门:为琉璃随墙门,面阔三间。门内有碑亭两座,以及钟鼓楼。东西为阿斯门,是清朝王府遗留的规制。鼓楼旁有熬制腊八粥的大铜锅,每年农历腊月均在此举行施粥仪式。
  • 天王殿:在昭泰门内,单檐歇山顶建筑。原为雍王府正门,后改为佛殿,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殿后院中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
  • 正殿:又称雍和宫,原为雍王府银安殿。为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前有月台,殿内供奉纵三世佛燃灯佛(左侧)、释迦佛(中央)和弥勒佛(右侧)。[1]东北角为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为弥勒佛立像,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外院落有东西配殿四座,又称“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 永佑殿:原为雍王府内门,规制同天王殿。殿内供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药师佛和狮吼佛[2]
  • 法轮殿:原为雍王府寝殿,殿内布局同紫禁城坤宁宫沈阳故宫清宁宫类似,即东半部为居住空间,西半部为萨满教佛堂。乾隆时期加以大幅改动,平面布局改为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五间抱厦。殿顶按照藏传佛教传统设有五座小阁,象征须弥山的五峰。殿内正中莲花台上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宗喀巴大师铜像的两侧有两座木质讲经台。1954年,班禅达赖到北京时在此讲经布道。宗喀巴像背后为木雕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镂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银、铜、铁、锡铸造而成的罗汉像。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传为乾隆帝的“洗三盆”。[3]
  • 万福阁:位于法轮殿之后,原为雍王府后罩楼。楼高三层,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三座楼阁之间有飞阁复道凌空连接,宛如仙宫楼阙,是唐朝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万福阁内有一尊高18米、宽8米的弥勒佛站像,身体主体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为七世达赖进贡(康熙年间,清政府帮助达赖镇压西藏暴乱,实现政教一统)。[4]
  • 阿嘉仓:位于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佛仓(即住所)。西侧有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有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此外,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参考文献

  1. 雍和宫殿_中国网. www.yonghegong.cn. [2017-11-06]. 
  2. 永佑殿_中国网. www.yonghegong.cn. [2017-11-06]. 
  3. 法轮殿_中国网. www.yonghegong.cn. [2017-11-06]. 
  4. 万福阁_中国网. www.yonghegong.cn.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