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店麻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店麻花 |
|
名称 :陈店麻花 分类 :中餐 特点 :香甜酥脆 主要食材 :精粉 白糖、食盐、 |
陈店麻花系景家祖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陈店麻花,分甜、咸两种。香甜酥脆,咽后无渣,炸出后可放两月不回潮。其色泽金黄透亮,形状似麻绳头,故曰"绳头麻花"。有精粉、纯香油、纯白糖和盐碱面制成。工艺经过兑料、打花、兑水、和面、切剂、揉条、生品小油烹炸等七道工序。
中华饮食文化[1]包含仁、义、礼、恭、爱、和等观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价值观念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转化的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表达[2]。
特产简介
陈店麻花盛名的由来,相传是清朝康熙皇帝品南巡,路经景庞庄,听见有人叫卖"景家麻花,又甜又香"康熙皇帝品尝后,果然不错。自此,列入御餐,年年进贡,景家麻花更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代代相传。景家原藉山东清平县景庞庄,因遭灾害,迁河南虞城县陈店集安家落户,故"景家麻花"改名"陈店麻花"。景誉名是麻花手艺创始人。今手艺已传至七世孙景富民之手。现在产品畅销北京、上海、陕西、广东、深圳等地。
景家麻花又名贡品麻花。起源于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陈店集村,故又被称为陈店集麻花。它的制作技艺始于明末,盛誉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传承300余年。
景家麻花主要原料有:精粉(小麦)、小磨香油、白糖、食盐、碱面、植物油等。其工艺流程包括兑面、和面、切剂、揉条,烹炸等。
兑面:按照比例备好所需原料。
和面:配置面水,放入白糖、食盐、碱面、搅拌均匀。再加入面粉、温水,和成面团,放置20分钟,待用。
制面剂:在板上涂抹香油,将面团搓成条状,揪成大小相同的面团,然后再把小面团搓成条状,码放好。码放时一定再刷一次香油,避免互相粘连,放置10分钟左右。
揉条:将面剂在砧板上反面揉搓,同时向两端拉扯使之延长,然后两端合拢搓成绳状,再反复两次,搓成八股麻花生坯。
炸制:新鲜植物油适量,入锅烧170°,把麻花生坯双手平放入锅,等炸至色泽金黄时捞出,即为成品。
景家麻花的制作器具有面盆、擀面杖、砧板,地锅。景家做麻花的砧板据说已有300年的历史,长1.2米,宽0.6米,厚0.05米,由三块梨木板拼接而成。
景家麻花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与其他蔬菜凉拌食用,既可用开水冲食,也可以做汤时使用。在豫东一带很受欢迎,是走亲访友的佳品。
景家麻花制作技艺,据文字记载已经历了五代传人:第一代景幸河(1881年3月-1960年10月),第二代景于运(1905年11月—1976年1月),第三代景龙泰(1931年8年6月-),第四代景福义(1950年8月-1997年6月)第五代景庆辉(1974年11月—)。
《虞城县志》记载: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吃到景家麻花,遂列为贡品。198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商丘视察工作,品尝景家麻花时说:“这种小麻花,质量很好,很有地方特色,你们要加以重视,扶持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小麻花发挥大作用。”2007年10月,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河南省老字号称号,加强景家麻花传统技艺的保护,对研究豫东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13年4月,景家麻花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 ↑ 美食与文化的交融,感受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搜狐,2023-05-11
- ↑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搜狐,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