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寿(西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寿(西晋)

来自  名人简历 的图片

本名: 陈寿

别名: 陈承祚

所处时代: 三国(蜀汉)→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233年

逝世日期: 297年

主要成就: 撰写《三国志》

官职: 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1]

人物生平

不附黄皓

陈寿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

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一代良史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屡遭贬斥

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 )。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失意病卒

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𫖳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主要影响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历史评价

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时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司马衷: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范𫖳: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常璩:①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门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涂,贵于一致。若斯诸子,或挺珪璋之质,或苞瑚琏之器,或耽儒、墨之业,或韬王佐之略,潜则泥蟠,跃则龙飞,挥翮扬芳,流光遐纪。实西土之珍彦,圣晋之多士也。②庶子考古,迁、固齐名。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崔浩:①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②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刘勰: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房玄龄:①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莫近于此。若夫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然后可以茵蔼缇油,作程遐世者也。丘明即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 ②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摛辞综理。

后世纪念

万卷楼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玉屏山麓,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据记载:万卷楼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唐代又在楼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汉唐风格的建筑群。"文革"期间,万卷楼遭到严重毁坏,1990年得以重建。

重建后的万卷楼占地面积100多亩,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在万卷楼主要建筑的门框上,有多副盛赞陈寿的楹联:"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祚倘无三书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万卷举世得仰一名楼"。

2020年6月,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评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参考来源

  1. 陈寿万卷楼  好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