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大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阿尼大教堂(亚美尼亚语:Անիի մայր տաճար)为亚美尼亚中世纪王朝巴格拉提德王朝废都阿尼现存规模最宏伟的建筑,其地今处土耳其东部边境,与现代亚美尼亚国土隔河对望。
教堂经建筑师梯里达底筹划而营造,竣工于11世纪初,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曾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领袖全亚美尼亚的卡托利科斯之主教座所在。[1]
2010年,全球遗产基金将阿尼古城列为全球12处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之一。
2013年以来,当地文化部门陆续开始整理阿尼古城城墙遗址和部分原亚美尼亚教堂遗存。[2]
历史
1001年成立到11世纪中叶(1046 年或1051年),阿尼大教堂一直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领袖,天主教徒的所在地。也是亚美尼亚的宗教和世俗中心。
1040年代至1050 年代,大教堂的东墙和西墙都留下了关于城市项目的铭文,例如修复防御墙、安装水管和减轻阿尼居民的税收负担。
1064年,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后来又回到了被用作亚美尼亚教堂。
1239年,蒙古帝国洗劫阿尼,屠戮人口,自是阿尼即进入漫长的衰落。
1319年,城市又罹地震严重损毁,座堂其圆锥形的穹顶坍塌。随后,阿尼被逐渐抛弃。
18世纪时,阿尼座堂彻底化为丘墟。
1996年,起阿尼由世界建筑文物保护组织(WMF)列入世界建筑文物保护计划中。
1988年,现代亚美尼亚国土北部地震,座堂西北角遭重创,造成一道大开的豁口。
1998年,此处的部分屋顶已经开始坍落。历史学家拉夫连季·巴尔塞格扬(Լավրենտի Բարսեղյան,罗马化:Lavrenti Barseġyan)撰述称地震之破坏甚巨,如不补强修复,则整座建筑将会瓦解。
2010年全球遗产基金将土耳其古城阿尼列为全球12处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之一。
2011年5月,WMF组织会同土耳其文化部发起保护项目,由美国国务院下辖之文化保护大使基金资助,著力保存主教座堂及其附近的赎世主教堂。
2013年以来,当地文化部门陆续开始整理阿尼古城城墙遗址和部分原亚美尼亚教堂遗存。
阿尼古城、大教堂遗产描述
阿尼古城大教堂遗迹位于亚美尼亚与土耳其边界,属于土耳其北部城市卡尔斯地区管辖。
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时亚美尼亚人曾在阿尼古城居住,14世纪在土耳其的统治下被迫离开,古城就此废弃。它曾是一个中世纪亚美尼亚王国的首都,这个昔日的国家管辖的区域包括如今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东部大部分地区。该城市位于一个三角地带,东边的河流和西边的山谷构成天然屏障。
阿尼被称为“1001个教堂之城”,位于多条贸易通路上,有许多宗教建筑、宫殿和防御工事,其中的一些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艺术性。在鼎盛时期,阿尼古城拥有10-20万居民,地位相当于于同期的君士坦丁堡和开罗。几个世纪之前,阿尼被废弃和遗忘。阿尼大教堂(Armenian Cathedral-Ani Cathedral)位于被遗弃的中世纪古城阿尼,毁坏前是亚美尼亚教堂。[3]
大教堂建筑艺术
大教堂是一座圆顶的、中央规划的大教堂。根据理查德·克劳特海默(Richard Krautheimer) 的说法,它的计划源自7 世纪的塔林大教堂,只有细微的差别。圆顶由悬垂物支撑,并位于“四个桶形拱顶的交汇处,呈十字形设计,顶部有山墙屋顶。”在内部,“独立的码头将空间分成三个过道,中殿终止于东部后殿,两侧是两层小教堂。” Sirarpie Der Nersessian 指出,它的内部“通过比例的和谐”而气势磅礴。她补充说:“带有细长柱子和华丽拱门的盲廊,雕刻在门窗周围的精致交错为外观增添了美感。”大教堂主要由黄色建造,还有黑色和红色抛光凝灰岩。它有三个入口。主要的是在西侧。北侧和南侧的入口虽然次要,但装饰华丽。它的窗户又窄又长,有装饰的框架。尺寸大教堂长34.3 m(113 英尺),宽24.7 m(81 英尺)。它最初高38 m(125 英尺),是继50m 高的Gagikashen 之后Ani 的第二高结构。按照亚美尼亚建筑的标准,它非常大。建筑历史学家穆拉德·哈斯拉蒂安认为,它相对较大的尺寸和丰富的装饰品象征著巴格拉提德王朝复兴的亚美尼亚国家。Christina Maranci 提出了她所描述的“极其试探性”的假设,即大教堂相对较大的比例可能是“Trdat”的反映他对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连续空间的记忆,他修复了它的圆顶。但是,如果按照欧洲标准来判断,它被认为很小,HFB Lynch 写道,并补充说,“它仍然是一座庄严的建筑。它带有无法定义的品质和美丽的烙印,几乎不会不引起观众的愉悦快感。”路易吉·维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出版的关于高加索旅行的书中写道:“从远处看,它似乎只是一个平原。矩形结构,没有建筑风格。但经过仔细观察,它被证明是一座非常美丽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筑。”B. Lynch 补充说:“它仍然是一座庄严的建筑。它带有无法定义的品质和美丽的印记,几乎不会不引起观众的愉悦。”路易吉·维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关于高加索旅行的书中写道:“从远处看,它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结构,没有任何建筑风格。但仔细观察,它被证明是一座非常美丽和最完美的建筑。比例。”B. Lynch 补充说:“它仍然是一座庄严的建筑。它带有无法定义的品质和美丽的印记,几乎不会不引起观众的愉悦。”路易吉·维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关于高加索旅行的书中写道:“从远处看,它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结构,没有任何建筑风格。但仔细观察,它被证明是一座非常美丽和最完美的建筑。比例。”从远处看,它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结构,没有任何建筑风格。但经过仔细观察,它被证明是一座非常美丽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筑。”从远处看,它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结构,没有任何建筑风格。但经过仔细观察,它被证明是一座非常美丽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筑。”[4]
与哥德式建筑的联系
有欧洲学者提出观点认为阿尼主教座堂使用尖券与集墩的做法对哥德式建筑有所影响,此类学者中尤以研究近东者为甚。这一理论由约瑟夫·斯奇戈夫斯基推广,其人是欧洲深入研究亚美尼亚建筑并将亚美尼亚置于欧洲建筑核心位置的第一人。
斯氏在其1920年所出书籍《基督教教堂艺术的起源》中如此写道:“在早于公元1000年的教堂中,发现建造者宫廷建筑师梯里达底,将亚美尼亚艺术如此符合逻辑又如此成功地从‘罗曼式’带入‘哥德式’,实属乐事。”在斯氏之前,也有学者提出此类观点。H·F·B·林奇在其1901年所出版有关亚美尼亚的书籍中认为座堂具有“哥德式风格的许多特点,如此即确证了其东方起源。”建筑史学家威廉·莱瑟比发现座堂“有西方特征得奇怪”。在其1912年作品《中世纪艺术》中叙述座堂尤为引人注目,因其尖券、集墩、肋拱和柱廊与百年后的哥德式风格相合。[5]
建筑史学家伊迪斯·布朗恩于1912年也曾论及阿尼主教座堂是“向哥德式风格过渡的典型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