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尔蒂普拉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蒂普拉诺(Altiplano),秘鲁东南部和玻利维亚西部的高原。自的的喀喀(Titicaca)湖西北延伸至玻利维亚西南隅,长965公里(600哩),为一系列山间盆地,海拔约3,650公尺(12,000呎)。东侧有一条连续的缓坡通道向南延伸至玻利维亚。


阿尔蒂普拉诺(西班牙语“高地平原”之意)是一个拥有多项“之最”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承载航运的湖泊——的的喀喀湖,以及面积为全球盐沼之最的乌尤尼盐沼。它还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第二大高原山地,是一处冰与火、风与盐的景观,从阿根廷北部一直延伸到秘鲁的粗砺平原。太平洋洋底和南美大陆所属的板块之间曾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碰撞,托起了安第斯山脉中的两条山脊,中间夹住一片基本平坦的高海拔盆地,便形成了阿尔蒂普拉诺。

安第斯山脉中这片直上云霄的高原如同尘世之外的仙境。在这里,成群的红鹳从一个潟湖之上腾空而起,温泉令湖水温暖,水藻则把湖面染成玛瑙色。[1]

气候特征

南部较干燥,北部较湿润。的的喀喀湖沿岸气候适宜,


美丽传说

有一个印加帝国的美丽传说相关于这片高原,太阳神印帝让儿子卡帕克和女儿欧克罗结为夫妻,从的的喀喀湖出发,穿过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寻找一个将金楔子插入地下后可以消失的地方,来建立部落落脚点。他们最后到达库斯科,按照印帝的意愿建立了印加帝国都城。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动物曾非常繁盛,并曾受到良好的保护。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由于过度捕杀,动物数量大幅度减少,原驼和小羊驼基本绝迹。西班牙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片草原的宁静,改变了草原生态,也改变了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

自然资源

主要植被为灌木丛。在海拔3,900公尺(12,800呎)的地区仍可种植玉蜀黍小麦。的的喀喀盆地自古为人口较集中的地区,现有秘鲁的普诺(Puno)、胡利亚卡(Juliaca)和玻利维亚的拉巴斯(La Paz)等大城市。

它的平地海拔高度甚至超过世上的许多山峰。在它的南部边缘,即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三国交界处,熔岩在峰峦参差不齐的雄伟火山中沸腾;山脚下曾经有一个填满整个盆地的大湖,在湖床之畔,新生的泥火山从冻土裂隙中喷涌出来,发出嘶嘶的响声。也许地球上别无他处能够如此生动地提醒我们,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过怎样的一段时光。乘四驱越野车穿越乌尤尼,那里盐滩如镜,令人目眩,恍若时光停止流动;当夕阳西下,一轮明月就在天际的另一边正对着落日徐徐升起,照着洁白的平坦大地,这时,“永恒”似乎触手可及。

这里居住着毛丝鼠和长着纤巧蹄子的骆马、小羊驼、家羊驼,以及喜欢到处打探的狐狸,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还有大群的红鹳。人类也在这居住,人口达数百万,主要分布在乌尤尼和的的喀喀湖之间,这一带在印加帝国时期被称作“库拉苏宇”,即东南地区。1825年,一个新的国家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随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名字定国名为玻利维亚,国土覆盖了阿尔蒂普拉诺的大部分地区。[2]

矿产资源

在海拔6000米的珀梅拉佩火山山顶附近,冬日的强烈阳光令积雪蒸发,形成被称作 “齿列雪锥”的独特景观。在玻利维亚和智利的边界沿线这种高海拔寒冷干燥气候中,降雪量通常较小。

阿尔蒂普拉诺地下剧烈的地质活动给玻利维亚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高原南部为沙漠地带,人烟稀少,有重要的铜、、钨和锡矿床。在富于传奇色彩的波托西地区,单单从一座山中开采出来的银矿就为西班牙王室补充花费达数百年之久,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这座银矿为欧洲的崛起积累了必不可少的财富。20世纪初,新开发的矿藏中出产的锡为全世界许多地区的罐头产业提供原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年轻士兵因此才能够在战壕里坚持作战数年。如今,阿尔蒂普拉诺依然是财富之源。美国的阿皮克斯银矿公司花了将近十年的工夫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眼下正准备从另一座名叫“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小山中采矿,这座山看起来几乎完全是由银、锌、铅构成的。波托西地区另一座美属矿山“圣巴托洛梅”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纯银产地。[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