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阿尔法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英文:Alfa class submarine,亦可翻译为A级潜艇,苏俄代号:705级“天琴座”(俄语:Лира),是苏俄第二代攻击核潜艇[1],高自动化、快速、钛合金艇壳。该级潜艇自设计、建造到最后使用一直充满了争议。阿尔法级是苏俄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潜艇。
设计过程
最初的设计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第143中央设计局(现孔雀石设计局前身)的设计师A·B·彼得罗夫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所有潜艇,能在水下高速运动的潜艇设计思路,时任总设计师对于他的想法很感兴趣,将其提交给核动力研究中心,随后核动力研究中心、自动化遥感研究院和第143设计局开展了“水下歼击艇”的研制。“水下歼击艇”要求水下速度要高,装备较重火力,潜艇的物理场要低。经过了大量研讨,由总设计师鲁萨诺夫带领的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取消苏俄潜艇一直沿用至今的双壳体结构,改用单壳体以减小体积和吨位。1960年,由苏共中央发出并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签发关于水下歼击艇研究的决议中对主要诸元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1500吨左右,水下航速最高45节,艇员小于15人。而当时的苏俄核动力潜艇人数最少的V级也有60多人,可见该决议要求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但是很明显地,这么夸张的性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该设计小组所呈交的设计书制定的方案为排水量1600吨,6具鱼雷发射管,水下最高45节,最大深度达到600米,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以液态金属钠为反应堆冷却剂)。方案提出后,受到了海军司令部的强烈反对,海军方面则对单壳体所带来的无法保证水上抗沉性做出了强烈的反对。当时在苏联潜艇设计中,水上抗沉性是设计中的一大指标,双壳体由于储备浮力大所以抗沉性极强。但双壳体也带来了造价提高,体积增大,排水量增大从而增加阻力和潜艇航行时的噪音。
之后设计局根据海军和造船厂给出的意见又提出了五种方案,但这五种方案仍采用单壳体:
-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
- 采用双回路液态金属反应堆,电器系统频率为400赫兹。
-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在指挥围壳内另装4座鱼雷发射管。
-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武器系统改为8座北极星导弹发射系统,装备北极星导弹。
-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增大舱室容积从而保证抗沉性。
1961年初,海军司令部与设计小组还有各舰队领导一起开会决定方案。开会结果并未公布,但根据随后1961年苏共中央的第385-201号决议内容,那次会议应该决定以第二种设计方案为主方案。但海军司令部在随后指示必须保证水上抗沉性。该决议要求阿尔法级的排水量不大于1600吨,装备6座鱼雷发射管,水下全速43节以上,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决议还要求1963年初完成设计,1965年首舰试航[2]。
在随后的设计中,很多重大技术问题被解决,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 水下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增大储备浮力。
- 水下航速45节。
- 仍采用单壳体,储备浮力在20%以下。
方案出台后,设计小组第143设计局与海军曾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前者提出抗沉性在设计中完全没有必要,随后又提出在指挥围壳装备充气气囊以保证抗沉性,但都遭到海军的强烈反对。最终该方案以副设计师B·B·罗明因为拥护抗沉性设计而与鲁萨诺夫决裂,总设计师鲁萨诺夫辞职而告终。
最终设计定型=
1974年,鲁萨诺夫离开了设计小组,设计工作由罗明接任。潜艇最终改为双壳体结构,其他的很多设计仍沿用了鲁萨诺夫的方案。虽然仍未达到苏共中央提出的设计要求,但海军部门比较满意并最终定型,至此经过了长达近10年的设计时间。同年,鲁萨诺夫辞职,时年63岁,相对于大部分苏俄潜艇设计局的总设计师,他结束工作确实算早的。
视频
阿尔法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军事知识------阿尔法级核潜艇 ,搜狐,2017-11-08
- ↑ “阿尔法”705(K),天琴座,A级攻击型核潜艇,豆丁网,201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