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闽语」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闽语,在中国大陆俗称福建话(闽东话:Hók-gióng-uâ ;闽南话:Hok-kiàn-ōe),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族…”)
 
行 1: 行 1:
闽语,在中国大陆俗称福建话(闽东话:Hók-gióng-uâ ;闽南话:Hok-kiàn-ōe),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族七大语言”架构中的语言(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福建除开闽西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浙江南部、广东东南部和南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闽南人群。闽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再加上闽语内部分歧无法互通,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其下再分为沿山闽语与沿海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语言。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
''' 闽语''' ,在[[ 中国大陆]] 俗称福建话(闽东话:Hók-gióng-uâ ;闽南话:Hok-kiàn-ōe),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族七大语言”架构中的[[ 语言]] (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 福建]] 除开闽西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 浙江]] 南部、广东东南部和南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闽南人群。闽语是[[ 汉语]] 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再加上闽语内部分歧无法互通,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其下再分为沿山闽语与沿海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 语言]] 。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闽语在闽南人口最多的台湾有相当大数量的使用者,影响力仅次于中华民国国语(现代标准汉语)。
+
 闽语在闽南人口最多的[[ 台湾]] 有相当大数量的使用者,影响力仅次于[[ 中华民国]] 国语(现代标准汉语)。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粤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粤语广。
+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 昙石山文化]] 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粤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粤语广。
  
 
 闽语(包括其下的各支闽语言)也是声调语言,这点跟汉语下的一众语言相同。
 
 闽语(包括其下的各支闽语言)也是声调语言,这点跟汉语下的一众语言相同。
  
 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闽越语(闽越人的语言)的底层词汇,上古时期吴语和楚语(湘语)的词汇也有留存。后来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时期,先后由中原移民带来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中原汉语因素,逐渐形成定型的系统。闽语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语言。
+
 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闽越语(闽越人的语言)的底层词汇,上古时期吴语和楚语(湘语)的词汇也有留存。后来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时期,先后由[[ 中原]] 移民带来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 中原]] 汉语因素,逐渐形成定型的系统。闽语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语言。
  
 闽语被看作是汉语族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区,方言分布极为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1955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
+
 闽语被看作是汉语族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区,方言分布极为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1955年,中国大陆[[ 学术]] 界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
  
 福建是闽语的中心地带。后来因闽南人移民到海南、台湾、广东南部以及浙江东南部沿海,使用闽语范围随之扩张。后来因为福建人的大量对外移民,在东南亚与北美地区也有相当多华人使用各种闽语。其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就属闽南人移民数量最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指闽南语的泉漳片。
+
 福建是闽语的中心地带。后来因闽南人移民到海南、台湾、广东南部以及浙江东南部沿海,使用闽语范围随之扩张。后来因为福建人的大量对外移民,在东南亚与北美地区也有相当多华人使用各种闽语。其中在[[ 新加坡]] [[ 马来西亚]] [[ 泰国]] 、印尼、菲律宾等[[ 东南亚]] 国家的华人就属闽南人移民数量最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指闽南语的泉漳片。
  
 
==历史==
 
==历史==
  
 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闽地,春秋时期属越国地界。战国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了闽越语。古代闽越语与现代壮侗语系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汇成分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透过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汇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汇。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sa˨˨”或“ʃa˨˨”),就与壮语同义单词“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naz”。闽语、客家语和粤语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
+
 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闽地,春秋时期属越国地界。[[ 战国]] 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了闽越语。古代闽越语与现代壮侗语系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汇成分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 语言学]] 界的共识。透过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汇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汇。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sa˨˨”或“ʃa˨˨”),就与壮语同义单词“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naz”。闽语、[[ 客家语]] [[ 粤语]] 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
  
 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江淮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汉朝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
+
 前110年,[[ 汉武帝]] 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江淮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 汉朝]] 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大量中原的汉人迁入福建避祸,晋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称八姓入闽。这些移民带来了大量中原汉语的音素。唐朝时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切韵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后来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有两批中原人来到福建。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自河南固始迁入福建,割据漳州自立,在闽南发展。固始的王审潮、王审知率军攻入福建,后来又在福州建立闽国割据福建达四十余年。闽国末期,殷王王延政据闽北的建州(今南平建瓯市),与福州的闽国朝廷分庭抗礼。这些事件都对闽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 西晋]] 末年,发生永嘉之乱,大量中原的汉人迁入福建避祸,晋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称八姓入闽。这些移民带来了大量中原汉语的音素。唐朝时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切韵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后来到唐末[[ 五代十国]] 时期,又有两批中原人来到福建。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自河南固始迁入福建,割据漳州自立,在闽南发展。固始的王审潮、王审知率军攻入福建,后来又在福州建立闽国割据福建达四十余年。闽国末期,殷王王延政据闽北的建州(今南平[[ 建瓯市]] ),与福州的闽国朝廷分庭抗礼。这些事件都对闽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闽语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闽语的祖语是原始闽语,而原始闽语是从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中分化而来的,这与四川境内已经灭亡的巴蜀语的形成非常相似。至于原始闽语何时开始分化为各种互不相通的语言,今日的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对《集韵》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学者李如龙认为各闽语的分化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
 闽语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闽语的祖语是原始闽语,而原始闽语是从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中分化而来的,这与[[ 四川]] 境内已经灭亡的巴蜀语的形成非常相似。至于原始闽语何时开始分化为各种互不相通的语言,今日的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对《集韵》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 福州]] (闽东)、[[ 泉州]] (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学者李如龙认为各闽语的分化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此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原闽北语使用地区变化颇大。吴语使用者迁入闽北浦城县,浦城北部被吴语化;赣语使用者迁入邵武军(今邵武、将乐一带),邵将地区被客、赣化;闽南人与客家人迁入沙溪一带,其语言与闽北语接触后形成闽中语。兴化府地区(今莆田市)由于与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闽东语元素,形成莆仙语。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区自此逐渐形成。
+
 此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原闽北语使用地区变化颇大。吴语使用者迁入闽北浦城县,浦城北部被吴语化;赣语使用者迁入邵武军(今邵武、将乐一带),邵将地区被客、赣化;闽南人与[[ 客家人]] 迁入沙溪一带,其语言与闽北语接触后形成闽中语。兴化府地区(今莆田市)由于与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闽东语元素,形成莆仙语。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区自此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广东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将闽南语传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现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说各种闽语的族群。
+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乘船移民到[[ 浙江]] 南部、广东南部以及[[ 海南]] 和台湾,将闽南语[[ 传播]] 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现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说各种闽语的族群。

於 2020年8月1日 (六) 20:10 的修訂

閩語,在中國大陸俗稱福建話(閩東話:Hók-gióng-uâ ;閩南話:Hok-kiàn-ōe),即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為傳統的「漢語族七大語言」架構中的語言(漢語變體)之一。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布於福建除開閩西外絕大多數地區、海南、浙江南部、廣東東南部和南部、台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閩南人群。閩語是漢語的一支。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再加上閩語內部分歧無法互通,視閩語為獨立一語支的話,其下再分為沿山閩語與沿海閩語兩語組,兩語組下則有數支閩語的語言。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閩語是它的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片。

閩語在閩南人口最多的台灣有相當大數量的使用者,影響力僅次於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閩語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曇石山文化以及後期的閩越文化。閩語在其他國家華人居住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影響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種閩語為母語的總人口數大約在7500萬以上,比粵語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範圍不如粵語廣。

閩語(包括其下的各支閩語言)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閩語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閩越語(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閩語也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一個語言。

閩語被看作是漢語族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區,方言分布極為複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1955年,中國大陸學術界將閩語作為一個語支,下分閩南、閩北兩語;1963年則合而為一,下分閩南、閩東、閩北、閩中、莆仙五種語言。

福建是閩語的中心地帶。後來因閩南人移民到海南、台灣、廣東南部以及浙江東南部沿海,使用閩語範圍隨之擴張。後來因為福建人的大量對外移民,在東南亞與北美地區也有相當多華人使用各種閩語。其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就屬閩南人移民數量最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閩南語的泉漳片。

目錄

歷史

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閩地,春秋時期屬越國地界。戰國後期,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王族退到現今的福建境內建立閩越國,與當地原住民融合為閩越族,形成了閩越語。古代閩越語與現代壯侗語系存在一定血緣關係,閩越語的詞彙成分在各閩語中有所保留,這是語言學界的共識。透過語言比較可以發現,閩語底層詞彙中含有一些壯侗語系的詞彙。例如,在邵將語的白讀中,把「人」(男性)稱為「倽」(「sa˨˨」或「ʃa˨˨」),就與壯語同義單詞「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壯侗語系中是「田」的意思,壯語讀「naz」。閩語、客家語粵語中均存在大量「有音無字」的詞彙,這些是從壯侗語系語言中保留下來的詞彙底層。

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將大量閩越族遷往江淮一帶居住。福建之地空虛,只有漢朝的駐軍駐守在此。這些駐軍多為江東的吳人和江西的楚人,他們將自己的母語——古吳語和古楚語(古湘語)帶入了福建地區,融入了閩越語元素,最後形成了原始閩語。正因為如此,今日的閩語各分支的常用詞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吳語和古楚語的成分。

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大量中原的漢人遷入福建避禍,晉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稱八姓入閩。這些移民帶來了大量中原漢語的音素。唐朝時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切韻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後來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又有兩批中原人來到福建。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自河南固始遷入福建,割據漳州自立,在閩南發展。固始的王審潮、王審知率軍攻入福建,後來又在福州建立閩國割據福建達四十餘年。閩國末期,殷王王延政據閩北的建州(今南平建甌市),與福州的閩國朝廷分庭抗禮。這些事件都對閩語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閩語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區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閩語的祖語是原始閩語,而原始閩語是從上古漢語或中古漢語中分化而來的,這與四川境內已經滅亡的巴蜀語的形成非常相似。至於原始閩語何時開始分化為各種互不相通的語言,今日的語言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從對《集韻》中語音的分析可以發現,閩語分化的時間在宋朝初年以前,當時建州(閩北)、福州(閩東)、泉州(閩南)三地的方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學者李如龍認為各閩語的分化時間是在唐末五代時期。

此後,由於戰爭導致的人口大規模遷徙,使原閩北語使用地區變化頗大。吳語使用者遷入閩北浦城縣,浦城北部被吳語化;贛語使用者遷入邵武軍(今邵武、將樂一帶),邵將地區被客、贛化;閩南人與客家人遷入沙溪一帶,其語言與閩北語接觸後形成閩中語。興化府地區(今莆田市)由於與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閩東語元素,形成莆仙語。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區自此逐漸形成。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廣東南部以及海南和台灣,將閩南語傳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現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東南亞等地,因此東南亞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說各種閩語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