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铜官陶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官陶瓷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铜官陶瓷,湖南省 望城县 铜官镇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铜官陶瓷源远流长,其传统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官镇地区陶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陶瓷制作,产品器物以“ 釉下彩”为主要特征,同时与 贴花、印花、雕塑、刻划等技艺结合,分建筑用陶、日用陶和美术陶三类。产品细腻如瓷, 润泽如玉,坚固如石,耐铁打碰撞和高温蒸煮,且不含镉、铅之类有毒物质,深受中外各界的欢迎。

历史渊源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的形成源远流长。《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至唐代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就十分成熟。

1、从长沙铜官窑遗址和其它古窑出土文物和积淀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已创造性地表现在造型、成型、烧成、装饰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制作体系。

2、2000年,德国人蒂尔曼.沃特发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黑石号”载有9世纪中晚唐陶瓷产品的沉船,其中长沙铜官窑的精美瓷器达6万余件,这些产品充分展示了铜官陶瓷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巨大魅力。

3、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伊拉克坦桑尼亚肯尼亚伊朗等17个国家发现了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物,这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国的产品,已在全球形成了“唐瓷效应”。专家认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是属唐代遗存。

长沙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所以旧时有着“铜官窑”之称。该窑址在1956年首次被发现,随后在1964年及1983年分别经历了两次较为全面的挖掘。研究发现:长沙窑实是在我们较为熟知的——“未有湘阴先有窑”湖南湘阴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汉、三国时期岳州窑就有生产瓷器,在唐、五代达到巅峰,主为青瓷。其虽产量不能与同时期最著名的青瓷窑——“秘色窑”即越窑相比,但也在陆羽《茶经·四之器》对当下六大名窑时评中,被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而列四席,显赫一时。《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在岳州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铜管古窑随后成为了唐代南方最重要的窑口之一。其对釉下彩绘发展直接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里程之碑。

制作技艺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反映了先民们的创新精神,传承至今,堪称绝技 。其内容包涵了陶瓷制作的各道工序,各项技艺也凸显了陶瓷制作的整体风貌。

1、釉下多彩。

铜官窑首创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艺是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拓展陶瓷新市场的潜意识下形成的。先民们凭着智慧才能和实践探索在当时发现了能显色的几种基料:孔雀石、洞庭潮泥、山坡黄泥、铜粉、柴灰、石灰,用这些基料相互搭配,浓淡适宜,产生青、黄、蓝、绿、褐、黑、铜红等多彩釉色。现代科学探明:孔雀石含有氧化铜和铬元素,可显绿色,含有钴元素可显蓝色,潮泥、石灰含有钙可显黄色,含有锆英石可显白色;一种不含钙的潮泥显青色;黄泥、柴灰、潮泥均含铁元素可显褐色、黑色;铜粉在窑变中形成氧化亚铜产生铜红色。釉下多彩的形成打破了当时中国陶瓷长期保持“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之先河。

2、拉坯成型。

是在一个旋转的圆盘中心,放上一团柔软又可塑性的泥团,用双手操纵向上挪动,按照人们的意志拉扯出各种圆形壶、瓶、碗、碟日用品。昔时,没有电动马达,没有金属机械,陶工们用一个篾织的转盘装在一个有公母栓的木套上,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转盘,利用转盘的离心力在一定的时间将坯拉成。成型的坯件十分规整圆范,厚薄均匀,大小高矮一致,是一种很有观赏性、新奇性、科学性的高难操作手工技术。一般需幼时开始操练,才能炉火纯青。

3、捏坯成型。

此法萌于晚唐,成熟于宋、元,广泛应用于缸类产品的成型。先按缸类的不同规格做好缸底,然后将泥土搓揉成一根直径约5-8公分,长约40-50公分的泥条挽在右手臂上,两手合压,右手捏泥条在内侧,左手压泥条在外侧,从左向右,一步一步后移,逆时钟方向将压扁的泥条均匀地向上堆接,直至缸体形成为止。熟练的陶工捏成的坯体直径高矮基本符合规格,这种手工捏坯成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4、雕塑成型。

这是一种纯粹的手工艺术,先民们凭着聪明才智和艺术根底,将一团陶泥在手中搓、揉、捻、塑、雕,变成技术含量高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创造了长沙窑铜官陶瓷无与伦比的手工造型技艺,为后世的雕塑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贴花装饰。

通过刻有花纹的印模印制和带有花纹图案的泥生粘贴到陶坯上进行装饰。这种用手工装饰的图案类似浮雕,立体感强,艺术效果浓厚,有升华器物档次的作用。

6、画花装饰。

用毛笔蘸上彩釉涂画在陶坯器壁上,或山水景观,或虫鱼花鸟,或人物戏曲,或亭榭楼台,烧成之后,坯釉结合牢靠,在陶瓷产品上展现出一幅幅画图,美轮美奂。用毛笔蘸上黑釉在坯体上书写诗词、警语也是长沙窑铜官陶瓷装饰技艺的一种创造,别具一格。

7、堆花装饰。

是一种用泥土向坯体上堆砌花纹的手法。技工应有一定美术设计水平。太多用在建筑屋脊的花草栏杆上,或缸体上,显得雍容华贵。这些技艺为后世的陶瓷壁画提供了制作依据。

8、烧成法则。

陶瓷的烧成是一个关键。形容为“炉中取宝”。温度如何掌握到位是一种技艺,一门本土学问。唐时,没有仪器仪表,没有火锤,而是全凭经验和视觉,先民们定名为“看火”。即当窑内温度达到一定火候时,则停止投柴,将一根小柴火棍投入窑膛,立即燃烧,亮光映在炙热的产品上显示出亮度。如果发亮则釉面熔解附在了产品上,加之色泽泛白,则温度到位。这一法则,流传千百年,形成了一种绝技。9、刮花装饰。先在陶坯体壁上糊上一层化装土,称为“吊杆”,然后用一片竹蔑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刮掸化装土上的某部分,显露的底色成了装饰图形。这一技巧一般用在花缸绣墩上,刮的图案或“八仙”或“山水”或梅兰竹菊,具备此技能者,必先有一定绘画功底,才能得心应手。[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