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锺惺 | ||
---|---|---|
大明
| ||
籍贯 | 江西永丰县 | |
出生 | 1581年8月25日 (辛巳七月二十七日) | |
配偶 | 黄氏 | |
亲属 | 曾祖锺弘仲,祖锺山,父锺一贯,嗣父锺一理,母冯氏;嗣母陈氏 | |
出身 | ||
| ||
著作 | ||
锺惺(1581年8月25日-1624年),字伯敬,号退公、退谷、退庵,别号晚知居士。江西永丰县人,湖广承天府景陵县民籍,治《诗经》,年二十九岁中式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第三甲第八名进士。
辛巳七月二十七日生,行一,曾祖锺弘仲;祖锺山;父锺一贯,嗣父锺一理,贡士;母冯氏;嗣母陈氏。严侍下,妻黄氏,弟愫;恬;悌;快,子肆夏(庠生);陔夏;纳夏。由□生中式癸卯乡试十一名举人,会试中式十七名。
授吏部观政授行人司行人,乙卯贵州主考,丙辰□□□□□□戊午实补工部都水司主事[1]。明代竟陵派文学家。著有名篇《浣花溪记》、《游武夷山记》及《夏梅说》等。
经历
其生父为锺一贯。因为伯父锺一理无子嗣,所以便过继给他。明代沈春泽言其性情严冷。
锺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取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与林古度登泰山。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天启三年因丁父忧而辞官归乡,闭户读书,室名隐秀轩。但却遭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书弹劾他“公然弃名教而不顾,甚至承亲讳而冶游”,败坏文人形象。[2]一年后,锺惺去世,谭元春为其撰铭,力称锺惺为孝亲之人,“未尝一日忘生嗣父母,恩养教诲,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词。”虽然谭氏极力维护锺氏的人格,却引来阎若璩的批评,所谓“墓铭不为隐避、不为微词,反称其‘哀乐奇到,非俗儒所能测’。”锺惺晚年入寺院,卒于天启五年六月。[3]有《隐秀轩集》传世。顾炎武其后在《日知录》提到世人只欣赏锺惺的评点著作,“忘其不孝贪污之罪,且列之为文人矣”。自顾炎武的抨击以来,清初文士在提倡“经世致用”的文风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持,[4]均不满锺惺居丧出游武夷山,违背礼俗。亦连带抨击竟陵派。
锺惺能诗文,冠绝一时,公推为竟陵派之首,与谭元春合称竟陵体或锺谭体。他提倡“势有穷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写作别具风格,“求新求奇”、“孤行静寄”。吴景旭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盖桥玩月笔法,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5]锺惺与谭元春为摰友。当他身故后,谭氏作《丧友诗三十首》及《乙丑岁除夕感蔡敬夫锺伯敬二公之亡赋十二韵示弟》。
谭元春《退谷先生墓志铭》:
“ | 退谷羸寝,力不能胜布褐。性深靖如一泓定水,披其帷,如含冰霜。不与世俗人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者,仕宦邀饮,无酬酢主宾,如不相属,人以是多忌之。 | ” |
注释
参考书目、文章
- 锺惺,《问山亭诗序》
- 周振甫、张中行,《古文名著串讲评析》
- 祝诚,《锺惺生卒年考辨》(1986年《镇江师专学报》第三期)
- 张业茂,《锺惺生卒年及谭元春卒年考辨》
- 陈广宏,《锺惺年谱》
- 徐波,《锺伯敬先生遗稿序》
外部连结及参考来源
- 村山吉广著,林庆彰译:〈锺伯敬《诗经锺评》及其相关问题〉。
- 《浣花溪记》
- 文学批评有情天: 钱谦益对锺惺之情谊与攻排探微[失效链接]
- 第五章 锺惺《诗经》评点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