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相思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耳相思鳥[1](學名:Leiothrix argentauris)小型鳥類,體長14—18厘米。頭頂黑色,耳羽銀灰色,前額橙黃色;外側飛羽橙黃色,基部朱紅色,極為鮮艷、醒目。尾圓形,尾上、尾下覆羽朱紅色,尾暗灰褐色,外側尾羽橙黃色,其餘上體橄欖綠或橄欖黃色。喉、胸朱紅色或黃色,嘴橙黃色。相似種紅嘴相思鳥嘴為紅色,頭頂綠褐色,耳羽淺灰色,尾呈叉狀,黑色。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銀耳相思鳥發悅耳的笛聲般的鳴囀聲,有時飼為籠鳥。
外形特徵
雄鳥前額橙黃色,頭頂至後頸、臉、眼先和頰黑色,眼後至耳羽銀灰色,後頸下部有一道棕橄欖色、茶黃色或橙黃色領圈,頸側亦為茶黃或橙黃色,其餘上體橄欖灰色,腰部沾綠。尾上覆羽赤紅色,尾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外側尾羽外翈邊緣橙黃或淡黃色;兩翅覆羽與背同色,飛羽暗褐色,除最內側幾枚次級飛羽與背同色外;其餘飛羽外翈邊緣均為金黃色,從第三枚初級飛羽以次的飛羽外翈基部為朱紅色,形成鮮明的朱紅色翼斑。頦、喉、胸朱紅色或橙黃色,其餘下體淺棕色或橄欖黃色,尾下覆羽赤紅色。 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尾上和尾下覆羽多為橙黃色。
虹膜紅褐色或褐色,嘴橙黃色或黃色,腳趾黃褐色、褐色或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3~29克,♀22~28克;體長♂153~180毫米,♀140~173毫米;嘴峰♂14~16毫米,♀12~17毫米;翅♂70~80毫米,♀68~80毫米;尾♂69~79毫米,♀76~78毫米;跗蹠♂23~27毫米,♀23~26毫米(滇西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灌叢地帶。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群,特別是秋冬季節。性活潑而大膽,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層或竹叢間以及林間空地上跳躍,很少靜棲於樹上,也不遠飛,人常常可以靠得很近。
- 遷徙:中國為西南部較常見的留鳥。
- 叫聲:帶回音的嘁喳嘟聲及歡快的哨音鳴聲chi-uwi、chi-uwi或chi-uwi-chiu。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林下灌木上,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葉、草莖、根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的大小為21~23.4毫米×15~1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4天。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
已滅絕區域:孟加拉。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和雲南西部、南部、東部及廣西南部和西藏東南部。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常見物種。尼泊爾部分地區較為稀少(del Hoyo et al. 2007)。銀耳相思鳥在中國種群數量較豐富,由於該鳥羽色艷麗,深受人們喜愛,是重要的籠養觀賞鳥之一,每年都受到嚴重的捕獵壓力,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應控制獵取,加強保護。
參考文獻
- ↑ 紅嘴相思鳥還是銀耳相思鳥?您知道嗎?. 每日頭條. 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