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油燒梅(武漢燒麥)
![]() |
重油燒梅(武漢燒麥),与北方的烧麦馅料区别不大,但是讲究重油里面放肉丁、香菇、笋、和黑胡椒。
武漢的重油燒梅在餡料上很有特色,糯米蒸熟放肉丁用重油調製再放香菇和筍,再來一點辛辣緩解油膩,這便是武漢燒梅的絕妙之處,講究用黑胡椒調味。吃重油燒梅還有一絕配,即使三伏天也要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花紅大碗茶。
在武汉,烧梅的传统吃法,是将刚出锅的小油饼切开一个口子,包几个新鲜出炉的烧梅进去,油饼香脆,烧梅软糯,两者是绝佳的搭档,只不过现在这种吃法已经比较少见。
發展历史
燒梅,這種小吃在中國各地都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起源於內蒙古西部,後流傳至北京、天津稱燒麥,再後至江浙(江蘇浙江)、兩湖(湖南湖北)、兩廣(廣東廣溪)又稱燒賣,山西叫梢梅,湖北武漢叫其燒梅;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方面有很大差異。
比其他地区的烧卖,武汉烧梅的个头更大,更软,以重油、胡椒味为特色,基本材料为糯米、肉丁、香菇等,由于黑胡椒的量较大,味道有些许辣。
武汉天气炎热,过于油腻易伤脾胃,所以一般不会放太多肥肉。
烧梅的得名,据说是因为皮是用走槌擀出梅花边,蒸出来如同一朵朵绽放的梅花,而烧麦则是因为上面不开口,褶子很像麦穗花一般,所以得名烧麦。[4]
材料
麵皮
面粉,盐,清水
馅料
糯米,猪肉,酱油,胡椒粉,盐,味精,葱花,猪油等
製作方法
传统做法
- 将面粉放入精盐、清水拌和揉搓,揉至面团柔软有韧劲。
- 揉好的面团略揉后搓成直径约1.7厘米的圆条,揪成每个重约10克的面团,撒上干面粉,擀成荷叶形即为烧梅的面皮。
- 糯米淘洗后用清水洗净,捞出沥水,入笼用旺火沸水蒸至半熟,洒一次冷水,继续蒸熟出笼晾凉。
- 猪肉洗净,切成如黄豆大的丁。炒锅置旺火上,加熟猪油100克烧热,放入熟猪肉丁煸炒,煸至肉出油时,加入酱油和盐炒至断生入味,起锅晾凉。
- 糯米和猪肉一起装入盆内,放入熟猪油、葱花、味精、精盐、胡椒粉等调料拌匀入味。
- 每张面皮包入大约35克馅料,捏成烧卖形状,于蒸锅中蒸熟即成。[5]
相关条目
参考資料
- 跳转 ↑ 武漢小吃一絕——重油燒梅,每日頭條,2016-09-11
- 跳转 ↑ 武汉特色过早之烧梅文化,騰訊網
- 跳转 ↑ 武汉名小吃之重油烧梅的做法 步骤,菜譜中國
- 跳转 ↑ 重油烧梅馆. [2016-11-13].
- 跳转 ↑ 顺香居重油烧梅的做法详细介绍.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