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里下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里下河

中文名: 里下河

地理位置: 江苏省江北里运河与下河之间

总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

特 征: 碟形洼地

里下河,是指江苏省江北里运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是江苏省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大致有5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以兴化市为最低洼,俗称“锅底洼”。其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1]

基本概念

大纵湖是这里较大湖泊,位于兴化与建湖的交界处。

在历史上,江淮之间的运河曾称里运河,又称里河,而大体上与范公堤平行、位于范公堤东侧的串场河则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遂被称为“里下河”,面积超过1.35万平方公里。淮安市区的楚州区,扬州的宝应,泰州的兴化,盐城的东台、盐都、建湖等地。

特征

里下河是著名的洼地。在地形图上,里下河是一个很特别的碟形洼地。它的南面是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边是历史上视为王朝生命线的大运河和高耸的运河大堤;北边是黄河故道,比里下河高5米以上;东面是串场河和范公堤,也比里下河高1—2米。

历史简述

在地质时期,里下河地区几番海水进退,几番沧海桑田之变。在距今7000年前,苏北—苏中海岸线大致在赣榆、海州、灌云、灌南、涟水、高邮、扬州一线。此后,海平面逐渐稳定下来,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时期,苏中沿海海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作横向运动,逐渐堆积成岸外沙堤。沉积剖面表明,兴化一带在沼泽相沉积的下面,便是滨海相粉砂层。此外,兴化还发现有古泻湖条件下的咸淡水交汇的动物群——蛏子。曾是泻湖中心的兴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茭苇丛生,大小湖泊犹如贯珠,而以射阳湖为最大。

秦汉时期,里下河日渐涸出,形成一些聚落。

地理变迁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提升了里下河地区抗旱涝灾害能力

在北宋以前,地处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境内,自然环境堪称优越。 在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经常发生,里下河自然环境演变的进程陡然加快。黄河频繁溃决,浊水泛溢于苏中—苏北平原,填海造陆,淤塞湖泊,打乱了原有的自然水系,极大地改变了包括里下河在内的整个淮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1949年之后,新中国重视水利基本建设,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对里下河地区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历年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网改造工程,也使里下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水患

1931年兴化水灾——兴化东门米市一带成泽国

据《明史》、《清史稿》有关河渠志的记载统计,黄河在苏中、苏北溃决的次数明代45次,清代47次,每隔几年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水灾。 在频仍的水灾中,里下河受祸尤深。

在历史上,洪泽湖、高邮湖曾经到达过的最高洪水位分别为16.9米和9.46米,比兴化的塔尖还高。1931年兴化水灾时,兴化东门米市一带成泽国。

河渠纪闻》卷14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狂风暴雨掀起的巨浪将高家堰冲决5丈多,塌陷石工60余段,“又漫翟坝 而下,直注高宝湖,风水大涌,塌崩如雷,高、宝、泰田庐尽淹”,而兴化以北无城郭室庐。据《清史稿·河渠志二》统计,从顺治四年(1647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共决运堤14次,平均15.6年一决。每次决堤,里下河均惨遭其害。“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以及“一夜飞符开五坝,朝来屋顶已行舟”的苏北民谚,形象地描绘了堰、堤决启对里下河的巨大危害。

1991年水灾兴化市区行船

兴化是苏中水乡,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处扬州、南通、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心。东与东台、大丰为界,南与江都、姜堰毗接,西与高邮、宝应接壤,北与盐城隔河相望。市政府所在地——昭阳镇,为楚将昭阳食邑,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239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92万亩,水面68万亩,滩地17万亩。兴化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市。

兴化沧浪桥一角兴化城市建设离不开“水”字

以水乡生态旅游为品牌的兴化旅游业不断发展,兴化历史上“昭阳十二景”有:景苑名堂、三闾遗庙、沧浪亭馆、玄武灵台、阳山夕照,南津烟树、东皋雨霁、龙舌春云、胜湖秋月、木塔晴霞、十里莲塘、两厢瓜圃,集自然与文化为一体,融高雅情趣于观赏之中,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兴化是苏中地区典型的水乡泽国,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兴化县志》(张志)载诗云:“我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着桃花园,万钱争租一间屋”。

兴化数以千计的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著名景点乌巾荡公园幽静典雅,,李中水上森林生态游览区风景如画、垛田千岛菜花春色迷人、万亩大纵湖风光旖旎,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是都市游客回归大自然的旅游度假胜地。

兴化乌巾荡风景区

乌巾荡是兴化城北紧贴城边的湖泊。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射下金兀术的乌巾而得名。这里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梁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归故乡,面对景色壮美的乌巾荡,曾吟诗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芦苇荡。蓝天白云映碧波,绿树丛中是故乡”。清末时,兴化城的西门、北门、东门均被乌巾荡包围。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步填塞,城市扩建,水面退后,乌巾荡仅留下北部主要水域。9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筹建乌巾荡风景区。

乌巾荡风景区位于兴化城区北郊,面积6.78平方公里,陆地、水域各为一半,景区水面开阔,陆地平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南湖公园(俗称乌巾荡公园)和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著名水上佛教胜地――上方寺均在区内。

兴化垛田风光带

垛田是兴化水乡特色之一。因为兴化地面真高平均不足2米,农田易受渍涝灾害,于是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形成小块的高地和密如蛛网的河汊。兴化许多多名带有“垛”字,如垛田镇、大垛镇、狄垛镇等。

兴化垛田风光带的观景点,位于兴化缸顾乡东旺村。这里河港纵横,菱藕飘香,块块隔垛宛如漂浮于水面岛屿,有“万岛之国”的美誉。每年春季,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面。泛舟其中,如入迷宫,浓郁花香让人迷醉,旖旎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位于兴化市李中镇,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是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好去处。这片人工生态林面积1500亩,采用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水杉、池杉参天,树梢益鸟欢聚,沟内鱼儿跳跃,林内一片生机。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等在此筑巢生息。林中鸟平时有3万多只,最多时有6万多只。黄昏时分,百鸟归巢,遮天蔽日,景象蔚为壮观。省旅游局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认为这片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这里游人如织。

兴化大纵湖风光带

大纵湖形成于南宋之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享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盛誉,并且有着隽永的人文历史。

大纵湖自有其壮丽的景色,波光云影,汇于一湖,四季而不同。至若春明。湖水清澈,湖田苇青,春风吹拂,碧浪翻滚。夏日炎炎,湖堤杨柳如烟,莺啼蝶舞。接天莲叶,千顷一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待到八月,春华秋实。藕壮菱饱,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月满平湖,光耀千里,螟烟漠漠,濒露零零。严冬腊月,湖中苇白如雪,游鱼潜底;来自北国的越冬鸟,不时在湖面出现……传说大纵湖原为东晋城,东晋城内有一十分孝顺母亲的少年宗保子,在天地一声巨响、洪水汹涌而来时,背着双目失明的母亲飞跑,直至上气不接下气,无力再跑的时候,母亲劝他歇口气再跑,他才停下。说也奇怪,他回头一望,东晋城不见了,变了汪洋一片的湖水,从此东晋城就变成了大纵湖。

1929年大旱时期曾挖掘东晋城古迹遗址,从所发掘的古街道、古井及墙基的残迹和挖出的铜钱来看,经有关考古专家论证,东晋城在南宋宣和元年(1119年)所建。

兴化徐马荒风景区

“徐马荒”原生态风景区,位于兴化市西郊镇西部,规划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距兴化城区15分钟车程。有陆地2000亩、林地3000亩、荒滩水面4000亩、鱼池5000亩。宽广的水域、连片的森林、原始的生态、多样的生物种类以及丰富的地域宗教、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该项目得天独厚的开发资源。

“春看十里荷塘碧连天,秋赏千亩芦荡花飞雪”。在兴化市徐马荒原生态景区内,可领略荷塘月色、渔歌唱晚、秋荻飘雪的湿地胜景,领略苏中“沙家浜”的风采。主要景区有:

农家乐游览区:徐官村、圩岸村、马港村三个自然村。吃农家饭,品乡土美味;住农家院,听鸟语蛙鸣;观农家戏,赏民俗风情;进农家田,干农家活,看农家具,享受田园耕作之趣,体会传统农耕文明。

兴化徐马荒的原生态风光

渔家乐游览区:500亩芦荡。划渔舟出没荡间,用渔具趣捕鱼虾。听渔歌之声,品河鲜之美,享渔家之乐。野猪林游览区:1000亩水上森林。辟狩猎区放养杂交野猪,供游人捕猎;辟休闲区供游人林中漫步、休憩,尽享天然氧吧之乐趣。

湿地游览区:区内水域宽广、沟汊交错,蒲草繁密、禽鸟起落,湿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另有成片荷藕、野菱,供游人荡舟其间,自由采摘。兴化徐马荒万亩荷塘引人入胜

宗教文化游览区:八公神庙,传说古老,色彩神秘。历史掌故游览区:多处渊源久远、沉淀深厚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文景点,使游人对景思怀、抚今追昔。

参考来源

EWE路亚丨里下河探钓第二日,银刀再立功,翘嘴连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