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郭坚 | |
---|---|
出生 | 1887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陕西靖国军将领 |
知名于 | 他是一个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有雄才大略的陕西靖国军将领 |
郭坚 - 民国时期陕西靖国军将领
郭坚(1887-1921),陕西蒲城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时,郭坚赴省城参加学生军,后在陕西交通司任守卫。1915年12月袁世凯帝制自为,护国运动兴起。郭坚在白水起义, 树西北护国军义旗,通电讨袁。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张钫通电全国,分别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设靖国军总司令部在三原,统一靖国军编制,郭坚任第一路军司令。1921年8月13日,冯玉祥在西安西关军官学校宴请郭坚,郭坚前往赴宴,被当场枪杀。[1]
从郭坚短暂一生的经历和遗留墨迹内容来看,他是一个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有雄才大略,识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杰。极坚之才,可以纵横一世,而不免为人所算,论者犹或惜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郭坚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887年 | 逝世日期 | 1921年 | 信仰 | 三民主义 |
职业 | 陕西靖国军将领 |
生平经历
一、少怀大志,追求进步思想
郭坚(1887-1921),1887年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东南乡郭家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辛亥革命时为表达自己的革命志向从而投军。1895年前后,少年郭坚就读于本村私塾。
敏而好学,博闻强记,刚正不阿,崇侠尚义,每遇不平之事,辄能挺身而起,怀匡时济世之志,迥异于一般农村少年。戊戌维新以后,废科举,废私塾,改设新式学堂。郭坚为进一步深造,接受新思想,乃改而就读于蒲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在学习中接受了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2]
甲午战争,使国家民族沦于垂危。此时,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弥漫全国。各地农民自发的反清风暴,同样如火如荼,汹涌澎湃。在这样的革命形势激荡下,郭坚这位忧国忧民、素具匡复国家大志的进步青年,自然不能安心上学,每听人谈论反清革命,便奋然而起,说:"此正吾人之责也。"特别是1908年震动全省的"蒲案"之后,郭坚的思想深受刺激,他认识到:坐而学,不如起而行。此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实际的、有益于革命事业的秘密社会活动。开始有意识地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如常铭卿、张斌、张东白等结交,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求教。同时又和地方有一定社会势力的"哥老会"首领人物及社会上行侠仗义的"刀客"暗中联络,在蒲城一带,逐渐发展形成一股颇有社会影响的潜在势力。
二、投身陕西革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时,郭坚闻讯星夜驰赴西安,参加了学生军,"宋向辰率农校学生军先攻军装局,继打固守一隅,集结在北门的清军。学生郭方刚勇猛异常,一人挽机关枪攻破了北城门楼"。革命胜利后,郭坚先在宋向辰任司长的秦陇复汉军政府交通司任守卫。由于对此项工作缺乏兴趣,且亦非所长,不久就到陕西秦陇复汉军东路招讨使陈树藩部。在清军分东西两路进攻陕西时,郭坚和耿直先到大荔募集"刀客"和农民组成了"冯翊军"在陕东迎击清军,后在甘肃清军犯陕时,郭又率部驰援,败敌于淳化通神沟。共和告成后,"冯翊军"被改编为巡缉营,郭任营长,驻防白水、大荔、蒲城等地,隶属于陈树藩的陕西陆军第二混成旅。由于巡缉营组建仓促,成员均为地方自愿参加者,未经训练,纪律松弛,不久便发生了抢掠事件,大统领张凤翙闻知后严令陈树藩查明并惩办了副营长周日新等14人,巡缉营因之解散,郭坚因驭下不严被免职。随后,投到河南镇嵩军刘镇华处,约有年余时间。在河南"白朗"率众入陕后,郭闻讯立即由豫返陕,同胡景翼、耿直等人追随陈树藩追剿。
1914年袁世凯佯称追剿"白朗",密令陆建章率领大军入陕,趁机取代张凤翙任陕西督军,并实行野蛮的封建军阀专政,迫害革命党人,搜刮民脂民膏,激起了陕西人民的强烈愤恨。
1915年2月,郭坚、耿直、曹世英、高峻等首开逐陆战幕。但陈树藩在陆建章的高官厚禄收买下,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渭北剿匪总司令",向郭坚、耿直率领的逐陆联军发动突然袭击,借以邀宠于陆建章,并挑拨部下胡景翼与郭、耿等的关系。迫于军事力量的悬殊,逐陆联军只能转战陕北。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兴起。郭坚、耿直联合白水地方武装高峻,于1916年3月24日在白水起义,树西北护国军义旗,通电讨袁逐陆,向蒲城进兵。不久,全国讨袁护国运动进入高潮,陈树藩迫于形势,也在三原宣布独立,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并以俘获的陆建章之子陆承武为人质,迫使陆建章离陕,继而向袁世凯称臣,夺得了陕西督军的高位。陈将逐陆战争中的各股力量,分别授以官禄,为己所用。郭坚、耿直所部编为陕西游击军,下设六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营,以郭坚为统领驻西安,耿直为副统领驻军凤翔。袁世凯死后,老同盟会会员李根源出任陕西省省长。陈树藩将陕西游击军改编为全省警备军,归省长节制,企图利用这支"素无纪律,不堪驱遣"的队伍,挤走李根源,实现自己独霸陕西的阴谋。但郭坚素重义气,和李根源相见后便情趣相投,表示倾心服从李根源的领导。此举深为陈树藩嫉恨。[3]
三、出师讨逆受挫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引起全国公愤。时陈树藩督陕,因与段祺瑞有师生之谊,极力赞成,并有扩张势力野心。当时会议决定,三路进兵,师名"讨逆"。陈树藩对待郭坚,"利用其勇,得其实力,而忌其才,嫌难驾驭,固先使其行,自己驻节潼关,指挥各路,相继前进"。郭坚奉命出师后,陈树藩玩弄手段,电告晋督阎锡山"过河陕军,全是变兵,请念邻邦之谊,费神剿除",欲借晋军消灭郭坚。郭坚率部入晋,即遭重兵堵截,而陈树藩则派胡景翼和王飞虎布兵黄河西岸,断郭归路。郭坚部被前后夹击,几乎全军覆没,随军参赞、著名民党人士宋向辰、樊灵山壮烈牺牲,郭坚仅带50人败回陕西。
四、相约护法,首举靖国旗帜
1917年8月,孙中山先生号召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郭坚与高峻、耿直相约,先由高峻在白水起义,吸引省城军队东调,再由耿直在西安发难,郭坚为外援,试图一举除陈,响应护法。10月29日,郭坚率兵由凤翔驰援西安,与西安发难失败撤出的耿直会合于户县,随即将部队开往周至,召开官佐会议,宣布成立陕西靖国军,首举陕西靖国护法大旗。郭坚、耿直分任正副总司令,刘锡麟任总指挥,并把所有驻在西路各县的"警备军"部队一律改用靖国军番号。12月21日,郭坚委托马凌甫在上海报纸上发表了讨陈通电,发誓要"为国除奸"。陈树藩派重兵在进攻岐山耿直部的同时围攻凤翔郭坚,并诱以高官利禄,郭坚不为所动,弃城经礼泉、泾阳,至澄城寺前镇,与已宣告独立的高峻和先期到达的耿直部取得联系,联合攻克白水。
三军白水会师后,经研究,重新正式宣布遵从孙中山大元帅的命令,成立陕西靖国军,司令郭坚,副司令高峻,参谋长耿直。通电全国,并上报广州大元帅府,正式举起了靖国军的革命旗号,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遥相呼应,成为一体。
靖国军建立初期,拟以蒲城作为根据地。在1918年1月25日攻打蒲城战斗中,耿直战死,郭坚率部移驻临潼交口。耿直殉难的当天夜晚,张义安、董振五、邓宝珊等在三原起义倒陈,函请胡景翼、曹世英援助。胡景翼、曹世英率部抵三原后,分别以陕西靖国军左右翼名义响应,嗣后,经郭坚、胡景翼、曹世英、高峻等商定合力进攻西安,郭坚、高峻率部攻东门,胡部攻西门,曹部攻北门。郭坚为左翼军东路前卫,一度进军至西安东郊的韩森寨。但由于河南镇嵩军刘镇华入陕援陈,加之靖国军各路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围攻省城失败。郭坚、高峻所部退守渭北交口、关山一带。
1918年3月23日,郭坚计划攻取战略要地大荔。大荔守军系陈树藩手下王飞虎,知郭军勇猛,坚闭城门不出对战,郭坚 "汝为渭北飞虎而不飞,为陈家走狗却不走"激王出战,亦未奏效。攻城一月未克,反被陈树藩围困于羌白镇。郭以帛书"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若死,你贼不远"求援于曹世英,但曹援军被陈树藩所阻。郭在羌白坚守了40余日,终因粮弹告罄,于7月底率部突围至蒲城,与杨虎城、张铎部会合于蒲城兴镇。
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张钫通电全国,分别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统一了靖国军编制,郭坚任第一路军司令,任务是经略西路,广东军政府曾授予郭坚陆军少将衔。其后,郭坚指挥所部先后攻克乾县、武功、扶风、岐山等地,西路各县,多被郭部占领。期间,郭坚只身带领百余骑,一昼夜行军170余里,连克千阳、陇县、宝鸡,凤翔守军摄于靖国军疾风迅雷之威力而献城投降。靖国军军威大振,所向披靡。11月6日,郭坚设司令部于凤翔县署,西部各县局势大定。同月,北京政府以奉系师长许兰洲为援陕总司令,指挥甘、川、晋军等入陕"围剿"陕西靖国军。郭坚和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叶荃部合力抵御许兰洲于武功、扶风之间的杏林镇,相持两个多月后,退守凤翔。又被围困数月,交通阻隔,城内弹尽粮绝,军民交困。郭坚以血战连年,强将多殒,力竭势蹙,乃与张钫、樊钟秀会商,决定"联许倒陈",与许兰洲局部议和,靖国军一、二路军接受改编。
五、命运多舛,未改革命初衷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许兰洲率部出陕。郭坚以所部大都是陕西人不愿离陕为由,仍留守凤翔,与刘镇华议和,但被陈树藩所阻,复被围困。直皖战争后,1921年7月,直系军阀阎相文率冯玉祥等部督陕,对陕西靖国军采取既压又拉的手段,欲强行收编。同时,冯玉祥还积极向阎相文建议,力主除掉郭坚,以达震慑陕军目的。由于郭坚名声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杰士豪侠,以义气相合投到他的旗帜下,这样他队伍的成份由原来的陕西警备军为主、加之地方武装、军纪素质及战斗力较好的一支武装部队,逐渐变的庞杂起来,滋扰百姓等目无法纪行为屡有发生,"坚名遂为所累"。 8月13日,郭坚被邀入省为冯玉祥所杀。"此事发生,陕局遂陷于僵持状态。阎相文无法收拾,不几日就吞服鸦片自杀。冯玉祥取得了陕西督军的地位。"
陕西靖国军义旗为郭坚首举,因郭坚率部能征善战,百折不挠,是靖国军中一支劲旅,因而使陕西靖国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由于郭坚被杀,靖国军亦从此一蹶不振,逐步走向衰亡。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国军名义,所部隶属直系接受改编。郭坚所部群龙无首,各自为政。于右任在三原无法立足,就把靖国军总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杨虎城部,后又退到凤翔。1922年6月,于右任从凤翔微服出走,绕道甘川赴沪,杨虎城部随后退到了陕北,郭坚部下党玉昆、麻振武等被刘镇华改编,陕西靖国军及护法靖国运动就此结束。孙中山先生在致函邓宝珊反对陕西靖国军接受直系军阀改编时指出:"陕西靖国军起义以来,血战历年,苦心孤诣,中外共仰……郭司令坚附伪督被害,即其前车之鉴……陕靖国诸君万不可稍自暴弃,功亏一篑。"孙中山先生对陕西护法靖国正义之师、革命之举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及殷切期望。[4]
从1917年至1921年郭坚驻军凤翔与岐山期间,曾在凤翔创办"右辅中学",出版过《捷音日报》,除报道军事外,还宣传革命思想,矫正社会观念。在凤翔首次成立了县农会、天足会,宣传妇女缠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颇佳。1919年5月,凤翔县中小学学生受郭坚支持,上街游行,提出"打倒军阀""抵制日货"的口号。
纵观郭坚一生,"远慕孙中山之革命,近愤陈树藩之祸陕,树立靖国军之旗帜,据凤翔形势富庶之地,纵横渭河南北及关中全部地区,电掣雷轰,骁勇绝伦。正义之处,颇为进步人士所推崇"。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缅怀郭坚先生,不仅是回眸百年前三秦大地曾经的辉煌与惆怅,更是要携手同心实现先烈们振兴中华、富秦兴陕的心愿和梦想。
靖国风云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陈树藩劝郭组成陕西讨逆军,请缨出征,率部渡黄河,假道山西北伐,中陈树藩诡计,受陈、晋两军夹击败于晋南,郭只身逃回凤翔,是年8月,陕人为响应护法,展开"反段倒陈"运动,12月13日郭响应孙中山护法靖国的号召,在周至成立了陕西靖国军,任总司令,通电全国。据守凤翔宣布独立。
1918年4月,靖国军住羌白围攻大荔,双方相持数月。陈树藩率重兵围攻羌白城,援军皆为陈兵所阻,以图久困。郭坚写帛书求救于曹世英,书中只写了四句话曰:"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若亡,你贼不远"。寥廖十六字,郭之整个性情,及陕西群雄姿态跃然纸上矣。8月8日,孙中山派于右任回陕主持西北革命,在三原就任靖国军总司令。并对靖国军进行整顿,任命郭坚为第一路司令,广东军政府曾授予郭坚陆军少将衔。
其后,郭坚乃转而经略省西,遂克复乾县。成立了第一路军司令部,西路各县,多被郭部占领。靖国军军威大振,所向披靡。郭坚只身带领百余骑,一昼夜行军170余里,连克千阳、陇县,宝鸡,这种疾风迅雷的形势,凤翔守军慑于靖国军之威力而献城投降。11月6日,郭坚入凤翔县城,设司令部于县署,在凤翔设民政厅,处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务,并向各县任派知事,宝鸡局势大定。
从此郭坚据关西重镇凤翔达五年之久,史家盛赞郭坚,"远慕孙中山之革命,近愤陈树藩之祸陕,树立靖国军之旗帜,据凤翔形势富庶之地,纵横渭河南北及关中全部地区,电掣雷轰,骁勇绝伦。正义之处,颇为进步人士所推重。"
由于郭坚名声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杰士及豪侠,以义气相合投到他的旗帜下,这样他队伍的成份由原来的陕西警备军为主,加之地方武装,由军纪素质及战斗力较好的一支武装部队,逐渐变的庞杂起来,不自检束甚至纵兵殃民。坚名遂为所累。
1921年7月,直系军阀阎相文率冯玉祥等部督陕,阎、冯对陕西靖国军采取既压又拉的手段,欲强行收编。同时,冯还积极向阎建议,并力主除掉郭坚,以达震慑陕西各路军阀。8月13日,冯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诱杀郭坚于西安。原来吴佩孚本想收编郭坚,郭已被杀,故而引起他的盛怒,使阎大为难堪。在无法解脱的情况下,于8月24日拂晓吞服鸦片,自杀身亡。
冯在十几天内由少将旅长升为上将师长,继而升为陕督,也是少见的升迁。这连冯本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孙中山致函邓宝珊反对陕西靖国军接受直系军阀的改编:"陕西靖国军起义以来,血战历年,苦心孤诣,中外共仰。·····郭司令坚附伪督被害,即其前车之鉴,······陕靖国诸君万不可稍自暴弃,功亏一篑······。"孙中山先生对陕西护法靖国正义之师,革命之举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及殷切期望。
陕西靖国军义旗为郭坚首举,因郭坚率部能征善战,百折不挠,是靖国军中一支劲旅,因而是靖国军旗帜不倒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因郭被杀,靖国军从此而一蹶不振,并逐步走向衰亡。
郭坚被杀,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国军名义,所部隶属直系接受改编。郭坚所部凤翔驻军党玉昆、李夺、岐山驻军麻振武等又恢复到了原先游击四方的老路,于右任在三原无法立足,就把靖国军总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杨虎城部,后又退到凤翔。
1922年6月,于右任从凤翔微服出走,绕甘肃间道入川赴沪,杨虎城部随后退到了陕北,党玉昆、麻振武等被刘振华改编,陕西靖国军及护法靖国运动就此结束。陕西护法靖国之役从1917年-1922年,经历6年之久,在北洋军方面,参战部队除陈树藩陕军外,尚有奉军、直军、甘军、川军,还有刘镇华的镇嵩军和闫锡山所派的晋军。靖国军方面,除陕军外还有叶荃的滇军和卢占魁的绥军,计有九省军队参战多达20万之众,在这个规模大,时间长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中,陕西尤为关中地区人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中怪才
从1917年-1921年郭坚驻军凤翔与岐山间,曾在凤翔创办"右辅中学"。出版过《捷音日报》,除报道军事外,还宣传革命思想,矫正社会观念。在凤翔首次成立县农会、天足会,宣传妇女缠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颇佳。1919年5月,凤翔县中小学学生受郭坚支持,上街游行,提出"打倒军阀""抵制日货"的口号。郭于军事外,尤善书法文辞,所撰写对联,内容对仗工整,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书法更放逸如其人。
这幅郭坚书对联系凤翔名人收藏,文革中查交转凤翔县博物馆,书作装裱采用晚清至民国年间普通书画通常采用的纸镶绫边式,装裱形式于郭所处年代相吻合,从纸质上看为手工制纸,纸厚且质量上乘,纸呈旧黄色,有自然风吹、日蚀、烟熏的痕迹,用手触摸有柔软之感,从纸质颜色和旧的程度来看, 多年之物,靠天杆地杆处略残,正是多年悬挂的结果及见证,故第一感觉是真迹无疑,另从舟、声、客、枕等字行笔飞白来看,笔迹墨痕清晰可辩,为一笔写成无做作之痕迹。
这幅对子除有郭坚的落款和两方印章外,其它无从考辩,即无上款写于何人,也没有写于何时及何地。郭坚为职业革命家,一代枭雄,戎马之暇,以书法作为静心自娱或与社会上层名流权贵交流应酬的一种形式与载体,落款简洁而惜墨如金,这种落款形式多为非职业书法家所为。
此幅书作和所见到郭其它作品,经分析对比且与书作内容联系在一起,这幅对联可能作于民国六年前后,郭坚任讨伐军总司令渡河北伐,败于晋南,只身遁回凤翔后所书,鱼舟、灯影、潮声、客枕正是黄河行舟,讨逆护法,风起云涌,革命大潮的真实写照。此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给人以气壮山河,汹涌澎湃之感。
郭坚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常在征战之余依然游笔恢恢地借前贤诗句及典故以明志,或言理,抒发个人情怀,行重整山河,担当道义的宏图大志。书法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艺,而是体现道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以字传情,以书达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人生观的表露,内心世界的交流,从而达到鼓动宣传革命,教育感化人们,投身到现实的革命斗争中去。
郭坚不仅武略惊人,而且书艺横生。学习书法的脉络清晰可辩,能领略到郭曾经受过严格而正统的文化教育,如作联、书法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他所处的时代即鸦片战争后,山河破碎,一批国人梦想以洋务强国,从而达到经济,军事,文化的复兴。在书法上表现为尊碑抑帖的书学观点,以魏碑方正雄强代表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迎合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审美情趣。郭坚生活在那个时代,尊碑思想使他对魏体用功尤勤,此联字形结体、笔法神韵全似魏碑龙门一路,因行笔快捷,故楷以行化,魏楷实以魏行。但落款署名郭坚二字别有情趣:郭字右偏,耳字一竖笔画很长,行笔快捷,亦用笔快慢相间,似断非断,呈飞白状。长竖落笔时用力略按。此处虽笔断而意连,凝笔转向坚字左一小竖后掉转笔头,写完坚字,且坚字特小,更显郭坚字苍劲有力。这种看似简单的翻转、点提用笔之法,结体富有情趣变化非书法高手莫能为。
这幅对联字形呈扁方,笔画粗细相间,但舒展外纵,当系软毫笔所书,从笔法、神韵、结体应属于厚重而有神一类的书作。用墨浓、枯相间,如影、声字,行笔快、慢有序,如鱼、枕字,尤如"声"字,属左右、上下结构,用笔用墨匠心独具,错落有致,笔画虽细而不纤,浓墨涨连而不臃,故字形稳健而飘逸,一字之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幅作品增加了动感并有苍劲、圆润之美。
就这幅对联来看,应属目前我所见到郭坚以魏碑笔法书写较好的一幅。论功力行气,字势间架,笔墨情趣,不失为一件上乘之作。书此联全宗魏碑而不板,尊碑行意而不流,行笔方圆并用,用笔刚劲,笔实墨沉,有力完气足,大气磅礴之势,呈剽悍、雄强、豪迈奔放的风格,使人视之,有震撼之感。真可谓森严庙堂气,高古奇绝,飘逸君子风,随意轻松,两者完美之结合。且字势厚重,中宫紧收,点画纵横舒展奔放。魏之间架,行之用笔,浑然一体。用墨浓漆中见飞白,行笔疾涩中见情趣。不失为一件上好的书法珍品。此等书作非一般常人能理喻可仿效的。
从郭坚短暂一生的经历和遗留墨迹内容来看,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爱国忧民,有雄才大略,识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杰。极坚之才,可以纵横一世,而不免为人所算,论者犹或惜也!
视频
参考来源
- ↑ 郭坚_蒲城县近现代人物专题
- ↑ 蒲城人郭坚,为何被冯玉祥以土匪之名诱捕枪毙?
- ↑ 白水起义, 城市联盟,
- ↑ 陕西靖国军起义,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