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郡望」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 個標籤清空)
(回退源初之水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Fan jin ying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1 個標籤撤銷)
 
行 1: 行 1:
 +
[[File:郡望.jpg|350px|缩略图|右|<big>陇西李氏郡望</big>[http://appcdn.cehuashen.com/htimage/201814/3b472a91-724b-4b5c-a492-56b87e4b733c.jpg?Expires=4676263997&OSSAccessKeyId=r2aV9r83JGUX1u7F&Signature=TXsZsZBI5kP6vmPVBiBFgzsCoo4%3D 原图链接][http://www.zhonghuaren.com/index/detail/catid/8/artid/e9234201-3c78-4987-933f-40ffbed1b28a/userid/ 来自 中华人 的图片]]]
  
 +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
 +
郡望始于六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刘知几记载姓袁的就自称陈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称京兆杜氏,姓刘的都自称是彭城刘氏,姓魏的都说是钜鹿魏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
 +
==历史==
 +
 +
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ref>[http://shi5.zupu.cn/wenhua/339503.jhtml 郡望的由来和演变],中华施氏网</ref>: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郑氏(今河南省郑州一带),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
 +
《[[新唐书]]·柳冲传》所载的柳芳《氏族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门第阀阅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
 +
==现状==
 +
 +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ref>[https://www.shanpow.com/bjx/359951/ 张姓为什么是天姓],山坡范文网,2019-7-3</ref>,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
 +
==视频==
 +
===<center> 郡望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0718郡望与堂号 </center>
 +
<center>{{#iDisplay:x0142yhjb9a|560|390|qq}}</center>
 +
<center> 天下李氏 郡望陇西</center>
 +
<center>{{#iDisplay:w0171vefp2i|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546 社會階層及組織]]

於 2022年8月23日 (二) 07:35 的最新修訂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郡望始於六朝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認的高門大姓氏,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氏其他人的區別。一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有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區的家族,則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時期,門閥制度衰落,而社會上仍多稱郡望。同時,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標榜個人或家族,劉知幾記載姓袁的就自稱陳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稱京兆杜氏,姓劉的都自稱是彭城劉氏,姓魏的都說是鉅鹿魏氏。至明代,籍貫方才徹底替代郡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毛漢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於其他家族,猶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一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

歷史

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隋唐時期,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1]: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鄭氏(今河南省鄭州一帶),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

新唐書·柳沖傳》所載的柳芳《氏族論》:郡姓者,以中國士人門第閥閱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為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

現狀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最多的是張姓,有43望之多[2],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視頻

郡望 相關視頻

0718郡望與堂號
天下李氏 郡望隴西

參考文獻

  1. 郡望的由來和演變,中華施氏網
  2. 張姓為什麼是天姓,山坡範文網,2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