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遵义庄严,贵阳和蔼(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秋韵讨论 | 贡献2024年3月23日 (六) 16:2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遵义庄严,贵阳和蔼'''<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遵义庄严,贵阳和蔼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遵义庄严,贵阳和蔼》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遵义庄严,贵阳和蔼

1967年6月初,徐光学、申凡、戴军三人乘火车离开重庆前往遵义。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中,北倚娄山,南濒乌江,川黔铁路、公路均通过遵义,历来是川黔要冲上的重镇。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于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火车在行进途中,有人告诉徐光学那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就是著名的娄山。徐光学透过车窗望去,见娄山逶迤,望不到尽头。据资料显示,娄山山脉绵延几百里,其主峰为大娄山(海拔1576米),大娄山上的关口即为娄山关。娄山关两侧群峰险峻,山路陡立,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1935年2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击溃黔军。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转折点,那么娄山关大捷则是红军在军事上战胜敌军的起点。毛泽东还为此写过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徐光学不觉沉吟起毛泽东的这首词来。词中的意蕴将徐光学的思想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去了……

火车抵达遵义时,夜幕早已降临。他们下火车后立即寻找红卫兵接待站,登记住宿。遵义是红色城市,来遵义串联的红卫兵很多,住宿相对紧张,不过,徐光学等人也不是那种享受型的人,只要有地方落脚就可以了。他们在一个由小学改建的接待站里住下来。那住宿条件实在简陋,除了几张吱吱作响还用来当床用的课桌之外,房间里几乎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徐、申、戴三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们在遵义的第一个夜晚。

6月的遵义已经是夏天了。由于天气闷热,房间里除了徐光学等三人外,还有另外几个人,看样子也是出来串联的红卫兵。屋子外面几乎没有什么灯光,嘈杂的人声也不多,多的就是虫子的鸣叫,这些虫子的名字徐光学叫不出来,不过那一阵阵时缓时急的韵律十足的鸣叫声,使遵义的夜晚充满了诗意。就在这样的诗意有境界里,徐光学进入了梦乡……

次日早晨,阳光明媚。徐光学起床后,走到小学的大门口,放眼眺望,眼前是一幅风光优美的图画,四围是青山,皆碧绿如翡翠,遵义仿佛是被翠色拥抱着,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宁静安详。徐、申、戴三人简单吃点早饭,就商量着如何在遵义游玩。他们觉得遵义会议旧址无论如何是要去的,还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也要参观。

于是,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去参观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是红卫兵参观的热点,徐光学随着大队红卫兵步行来到遵义会议旧址。旧址位于子尹路80号。会址大门临街,门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徐光学走进大门,穿过大厅,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砖砌牌坊,牌坊上面用彩瓷嵌着“慰庐”和“慎笃”两个词。徐光学走过牌坊,到达天井。天井之南侧有小门通往内院,其北侧是主楼。这主楼就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式的砖木结构洋房。房顶为歇山式结构,上面盖着青灰小瓦。主楼四周都有回廊,檐下各个柱子之间是券拱,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但檐柱顶饰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其柱状建筑又完全是西式的建筑形式。门窗呈赭色,还镶嵌着彩色玻璃。下面的大门正中有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底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的草书大字,金光闪闪,遒劲有力。站在座楼,徐光学的心情不能平静,他知道,被誉为“地球上红飘带”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此走上正途,整个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他的思绪不自觉地走入了历史。1935年1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其司令总部就曾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中央成立了毛泽东等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领导,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奠定了基础。历史已经证明,遵义会议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的一次会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在遵义会议旧址的楼里,徐光学进行认真参观,阅读里面的文件、资料图片,瞻仰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和周恩来、朱德、康克清、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办公室。在参观过程中,有讲解员作详细地讲解。徐光学边听讲,边作记录。通过参观,徐光学对遵义会议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对于徐光学而言,遵义会议已经不再只是历史教科书的文字了,而是具体的、有形的、可感的。那一幅幅图片足以证明当年遵义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那一张张桌椅似乎还在等待曾经在这里开过会的人们。

参观完遵义会议旧址,徐光学、申凡、戴军又走向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这个旧址在杨柳街天主教堂里。这里,同样有讲解员服务。在这里,徐光学观看了这座“罗马式”的建筑,发现造型十分优美,建筑为砖墙木柱,穿斗屋架,伞状拱顶。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徐光学了解到: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此召开军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在会上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新的会议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从而使红军精神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为了发动群众,总政治部就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回山乡革命委员会”“赤色工会”等革命政权组织群众组织和革命武装组织,再次点燃群众的革命烈火;这次大会上,党中央还散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中央告民众书》等文件和宣传品。遵义会议旧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这两个革命纪念地,给徐光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年轻的徐光学来说,这种参观无疑是一堂极其精彩的政治课。


在遵义,徐光学还逛了逛遵义老街。在通铁路之前,遵义是一个落后保守的城市,这里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样式,如建筑样式。徐光学等人徜徉老街之上仿佛就是走进历史博物馆,这里每一幢老式建筑的背后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故事。美丽而又神奇的建筑装饰让徐光学的双眼应接不暇。听说遵义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湘山寺,徐、申、戴三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前去游览。湘山寺在遵义市城边,路途不远。三人步行走出遵义城,向一座山上走去。湘山寺就在前面的山上。山上怪石嶙峋,古树虬结。远远地,徐光学等就看见高高矗立的五座浮屠。这些浮屠宏伟壮观,结构大体相同,又各具特色。走进湘山寺,徐光学发现寺院里面,绿草如茵,翠竹成林;徘徊此中,令人忘俗。从湘山寺回来,徐光学等还想去参观离遵义市区约五里路远的桃溪,但由于时间关系实在是来不及了。

回来后,徐光学匆匆地写封平安信寄回桐城。吃过午饭,徐光学与申凡、戴军便登上南去的列车,告别遵义,直奔贵阳而去。

在地理书,徐光学早就知道贵阳市简称“筑”,位于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贵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南明河宛如玉带从贵阳城中飘然而过,贵阳素有中国“第二春城”之美称。市里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很多。贵阳之所以取名为“贵阳”是因为它位于贵山的南面,为贵山之阳,故名贵阳。

傍晚,徐、申、戴三人在贵阳火车站下车。走出火车站,徐光学感觉到贵阳的治安较好,街头没什么游行队伍,也看不到武斗,就连在西安、成都等地到处可见的大字报在贵阳都少了许多。贵阳给徐光学的第一感觉就是和平安宁,和蔼可亲。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寻找红卫兵接待站。最后,他们在贵阳市民政局红卫兵接待站登记住下。

接待站墙上张贴着一幅大大的贵阳地图,徐光学等人站在地图下,看看哪些地方值得游玩,可是这张图标得不很清楚。徐光学走出接待站,花两毛钱买了张贵阳旅游图。这张地图标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处所。三人将头凑到一块进行研究,大家把目光锁定在甲秀楼,因为贵阳人都说到贵阳不玩甲秀楼就不算真正到过贵阳。其次,他们决定玩文阊阁、栖霞山(东山)、南郊地下公园、黔灵山、花溪公园等。

甲秀楼离接待站最近,他们先看甲秀楼。第二天早饭之后,徐光学等人按照拟定的游玩路线,第一站去甲秀楼。于是,三人步行向甲秀楼走去。甲秀楼矗立在南明河中的鳌矶(因为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故名)上,是一座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最早建筑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已历五次大规模修葺,经四百年风吹雨打而仍然倔强地站立着。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史的象征。

来到南明河畔,他们远远地就能看见高高的甲秀楼宛如一座从天堂里飘来的宫殿,或是从水底长出来的神奇的建筑,其体态多姿又仪态万方。走近甲秀楼,徐光学仔细观赏甲秀楼。这是一个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型的阁楼,这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绝无仅有。它高约20米,飞甍刻桷,堪称杰作。整个甲秀楼有十二根石柱托着飞檐,护以雕塑栏杆,翘然挺立,美轮美奂,其烟窗水屿如在画中。左右两边都有清波流过,波上百余米长的浮玉桥衔接两岸,如卧波的白龙,穿过楼下,贯通两岸。岸边绿柳依依,随风轻舞,倒映水中的柳影子越发清丽典雅。甲秀楼可谓集山光与水色为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美。

徐光学漫步于碧流之上的浮玉桥,徘徊于桥上涵碧亭,观赏着亭柱上的由清代贵阳汪知府题写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这时,徐光学俯视桥下那碧绿如玉的清流,这就是涵碧潭,潭边高高的平台就叫水月台。回视桥南,徐光学发现有一亭婷婷玉立,那是翠微阁,似与甲秀楼遥相呼应。徐、申、戴三人登上甲秀楼,放眼望去,近处是林木茂盛,碧流如玉,贵阳城市,尽收眼底;远处是黔灵山,青山一抹;栖霞、扶风、南岳诸峰分别罗列其左右;更远处,四周群山环抱,薇蕤相连,仿佛贵阳城就在一个巨大的绿色帏帐之中。好像整个南国的大好风光,徐光学都尽览眼底,立刻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徐光学看到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他就仔细阅读并欣赏着有关甲秀楼的诗词歌赋。其中清朝人刘玉山所撰的长联脍炙人口,它概括了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徐光学觉得这个长联很美,便动笔将它记录下来,长联如下: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应识马乃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踞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定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多端。对此旬岭霞生,螺峰云涌,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在甲秀楼上,徐、申、戴三人观赏了好长时间,对古代贵阳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对这种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更是欣赏有加。

玩罢甲秀楼,徐光学等人又按照既定计划去逛了逛文阊阁。文阊阁在东门月城上,是一个有300年历史的建筑,它是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样式。由于文阊阁屹立于城墙之上,自然就显得雄伟壮丽。登阁远眺,视野开阔,近城远山,悉在眼底。出东门,继续东行,徐光学一行人又乘兴游玩了栖霞山(东山)。此山鲠介,高标兀立,为城东门之屏障。登山望去,碧山如玉,平桥似虹,绿芜绵延,杨柳绕岸,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在贵阳的第三天,徐光学等三人早饭后坐车南行。半个多小时,他们走到约20公里路地方,才到达花溪公园。花溪公园是一个自然公园,里面清澈的河水和四周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自然风光图。徐光学环视整个公园,发现公园内草地荷塘相连,洲渚河滩相间,花木扶疏,绿树阴浓;公园中有山数座,山环水绕,水清山绿,美丽无比。根据介绍,那些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山是龟山与蛇山,山麓有坝上桥连接龟蛇二山,桥之一侧瀑流奔腾,飞花溅玉;另一侧河水平阔,岸柳悠悠。蛇山蜿蜒起伏,与龟山对峙,中隔一水。水色清洌,可当镜用。水中有一座百步桥,是由百具石磴构成,弯弯曲曲似断似连地排列于河坝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徐光学、申凡、戴军及其他游人鱼贯雁行,行进在这百步桥上。他们望着水中各自的倒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时节,油菜正在花开,引得蜜蜂嗡嗡叫,蝴蝶翩翩飞。在徐光学看来,贵阳的花溪公园简直美极了,整个公园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更像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徐光学在贵阳生活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里,他还参观了南郊地下公园等。这个公园位于南郊小车河畔,是个十分典型的以喀斯特洞穴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公园,是贵阳开发较早的风景区,其中有溶洞,名叫白龙洞,传说曾有白龙在此修炼多年,故名,此洞大约形成于二百万年前,全长500多米。走进洞中,徐光学观察到岩壁和岩浆凝结物均呈乳白色,那些岩浆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跟着导游一路走过去,徐光学依次观看了石幔、石笋、石柱、石花、浅池、流水钟乳石,还观看了层楼观景、松风涛声、百步银河、高僧西行等奇异的钟乳石景观。这些造型,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整个南郊公园仿佛就是人间仙境。走出洞后,徐光学的眼前又是一番田园风光:山色苍翠,怪石嶙峋,桃李、紫薇、樱花、雪松、梅花到处都是,群芳争艳,清香扑鼻,佳木竞秀,翠绿无涯。

最后,徐光学等三人游玩了号称“黔南第一山”的黔灵山和它脚下的黔灵湖。在黔灵山,徐光学沿“九曲径”,观赏了黔灵风光,山色青青,湖水漾漾,无限风光,尽在其中。徐光学等三人登上山顶,观瞻屹立山巅的宏福寺,又特意观看了山麓的麒麟洞,因为爱国将领张学良与杨虎成曾被蒋介石囚禁于此。

从黔灵山回来后,徐光学、戴军、申凡一起商议下一站该去哪儿。经过反复考虑,他们决定继续南行,去桂林看一看漓江山水。

于是,他们三人搭上了南下的火车,先去南宁(广西省省会),再去桂林。临走之前,徐光学并没有忘记给家中写封平安信。[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