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逸仙号轻巡洋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逸仙号轻巡洋舰,是中华民国海军在抗日战争前建造的炮舰,中华民国海军将之分类为轻巡洋舰。其舰名来源为孙文的号。

发展沿革

逸仙号巡洋舰由中国著名造船专家叶在馥设计,由江南造船厂建造,是中华民国海军自行建造的一艘轻巡洋舰,排水量1560吨,装备有一门150毫米前主炮[1]、一门140毫米后主炮,以及4座76毫米高平两用炮塔,战斗力在抗战前的国民党海军中仅次于宁海、平海两艘巡洋舰,排名第三。

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业和军事舰艇设计的最高水准。一方面适合征战长江,另一方面仍然适合在外洋作战。

中华民国海军在抗战前建造和购买一批新型军舰,包括宁海、平海、咸宁、民生、民权等,成为海军在抗战中的主力。逸仙舰就是这时建造的,也是这批舰艇中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军舰。由于设计非常成功,江南造船所1936年曾开工建造一艘该舰的扩大型炮舰,长285英尺,宽34英尺,吃水18.5英尺,排水量1731吨的“放大逸仙型”舰。无奈不久战争爆发上海失陷,日本人进占江南造船厂交由三菱公司接手,该舰工程仅完成不到一半,遗憾地被放弃了。

逸仙号在中华民国海军战斗序列中是轻巡洋舰,但实际应为炮舰。在1930年左右,邻国日本的轻巡洋舰航速已经达到了30节以上,逸仙正常航速只有12节,峰值也不过19节,还不如笨重的条约战列舰。

虽然逸仙级只能算袖珍巡洋舰,但见证了中国海军造船事业的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还有那些海军造船人员呕心沥血的付出。更有民国时代中国海军将士为国牺牲的壮举。

舰历

1931年于江南造船厂完工。1935年,为参加纪念台湾日治40周年的博览会,时任福建省主席的陈仪乘坐本舰于基隆港入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本舰参加南京江阴要塞的防卫战。在9月24日宁海、平海两舰相继被日军空袭击沉后,本舰成为旗舰。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本舰受到16架日军飞机的攻击而沉没,期间击落日军飞机2架,船员有14人战死。1938年,日军将本舰打捞,于5月12日回航吴港修理[2]。修复作业中,日军在将船上武器更换为日制装备的同时,也增设了船尾甲板、声纳和电探。1939年,本舰更名为杂役船阿多田,成为了海军兵学校的练习船。终战后,本舰返还给中华民国,复原作业使用了已废弃的装甲巡洋舰八云上的德国部件。1946年7月30日,复原作业完成。8月25日本舰抵达上海,并且恢复了旧名。

1946年南京发生第二舰队叛乱事件,本舰佯作投降,其后突围逃脱。到达台湾后,本舰数次参加了台湾近海的警备任务,舷号为78号。1958年6月1日本舰除籍,并于1959年5月19日出售拆毁。

视频

逸仙号轻巡洋舰 相关视频

黑科技:举足轻重的袖珍潜艇 成功的偷袭可使巡洋舰一招被废
1934年民国海军-宁海号轻巡洋舰珍贵影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