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号练习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通济号练习舰是清朝末期建造的一艘训练舰。本舰原建造目标为兵商两用巡洋舰,后由北洋水师接收并改装为练习舰。1911年本舰参加了辛亥革命,此后长期作为中华民国海军的练习舰而使用,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1937年为防备日军沿长江进攻,本舰自沉于江阴要塞附近长江航道上[1],成为江阴封锁线的一部分。
本舰的分类在不同资料中有不同说法。改建前有中等快船(中等巡洋舰)、炮舰、运输舰等说法,改建后有练船(训练舰)、练习巡洋舰等。
本舰原名“建靖”,乃是按福建水师为成对军舰命名的惯例,以“福建”拆字并搭配一个字而来。调拨给北洋水师后,北洋方面按照练习舰的命名方式,改名为“通济”。民国时代中央海军官兵大多都在本舰上受训过,与本舰有深厚感情,常昵称本舰为“老通济”、“通伯”或“济伯”。
背景
1891年11月19日,福州船政局自制的防护巡洋舰广丙号完成了试航。同月22日,时任闽浙总督卞宝第在向朝廷报告广丙号海试情况的同时,奏请建造一艘“中号快船”,用以与当时船政正在建造当中的福靖号配套使用,淘汰当时福建船政水师的老旧舰艇,用来满足船政水师的运输、巡逻等的需要。卞宝第实际上希望建造的是款式老旧的兵商两用舰船,然而他本人不谙舰船技术,未能影响舰船设计,故此设计人员只是按照建造中的福靖号进行放大,没有设计专门的货舱。由于船政经费紧缺,新军舰迟迟不能开工建造,直到继任的谭钟麟上台时才开始真正动工。谭钟麟对海军舰船同样所知寥寥,他甚至误以为要造的新军舰将会是一艘“运粮船”。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2],仅残存一艘日本交还的练习舰康济号。时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王文韶为了重振海防,把目光转向了船政正在建造的新军舰。经双方协商,本舰以北洋协款的形式从船政水师调拨至北洋水师。鉴于北洋海军百废待兴的现状,本舰先在福建改装为练习舰,再交由北洋使用。
概述
本舰由福建船政的设计师魏瀚等设计,外观上三桅、单烟囱,采用艏艉楼设计。本舰为全钢结构,设计排水量1900吨,全长76.98米、宽10.38米、吃水5.18米,比船政之前建造的福靖号要大一些。本舰动力较弱,双汽缸复合卧式蒸汽机仅有1,600匹马力(1,200千瓦特),设计航速仅13节(24千米每小时)。实际海试时速度更只有11.5节(21.3千米每小时)。由于动力问题,北洋水师也没打算将本舰改装成为真正的巡洋舰。
本舰在福建船政建造时由于财政紧张,一开始并未配备武器,北洋水师接收后才自行配备了相关武器。主炮为两门阿姆斯特朗40倍径6英寸(150毫米)炮,全安装在艏楼后方、主甲板两侧的大型耳台内。副炮为5门克虏伯35倍径120毫米速射炮,每舷各安装两门,最后一门安装在艉楼顶部甲板当作尾炮。轻型火力为8门哈乞开斯37毫米速射炮。总体而言,本舰的速射炮火力优于战前的北洋舰队大多数军舰。另本舰还为陆战队配备了毛瑟步枪和中国造五连发步枪各40支。关于舰上武备的问题,有来源称通济号上的克虏伯炮有可能在1896年年底就被拆了下来,准备安装到船政正在建造的福安号上。有可能这就是北洋水师需要自行配备火炮的原因。
本舰的防护方面,仅一个来源标注为“不明”。其余来源均无叙述。
视频
通济号练习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抗战时期那些超过千吨的中国军舰,可叹江阴海战一战全损 ,bilibili,2019-4-22
- ↑ 北洋水师简介,北洋舰队的历史,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搜狐,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