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松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裴松之.jpg | thumb | 300px | 裴松之 <br> [http://www.lishiquwen.com/renwu/peisongzhi/ 原圖鏈接]  ]]
 
[[File:裴松之.jpg | thumb | 300px | 裴松之 <br> [http://www.lishiquwen.com/renwu/peisongzhi/ 原圖鏈接]  ]]
  
'''裴松之''' ([[372 ]]—[[451 ]] ),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博覽墳籍,立身簡素,累官太中大夫。奉敕注陳壽《三國志》,網羅繁富。又著《文論》、《晉紀》等。<ref>[https://www.moedict.tw/裴松之 裴松之] 萌典</ref>
+
'''裴松之''' (372 —451 年),字世期,[[ 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后移居江南。[[东晋]][[ 史学家]] ,博覽墳籍,立身簡素,累官太中大夫。奉敕注陳壽《三國志》,網羅繁富。又著《文論》、《晉紀》等。<ref>[https://www.moedict.tw/裴松之 裴松之] 萌典</ref>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录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录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行 10: 行 10: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不久,他被升任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并赐爵西乡侯。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65岁,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不久,他被升任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并赐爵西乡侯。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65岁,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
 +
[[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令裴松之廣采三國各類史籍為陳書作註。裴松之受詔後,上搜舊聞,傍摭遺逸,經過三年的精心撰作,終於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寫成《三國志註》。裴註之前註史一般註釋文意,大都專門註意文辭訓詁,而裴註的重點則放在事實的增補和考訂上,對於原文的音切和解釋不多辭費。在《三國志註》中他完全貫徹瞭自己“補闕、備異、懲妄、論辯”四種作註的指導思想。所以裴註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史實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傢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註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註也加以駁正。裴註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為瞭註釋《三國志》,他收集瞭三國時期的史著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傢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陳志的三倍。<ref name=“wiki101">{{cite web |url=http://www.wiki101.com.tw/archives/47975#.XGU0aS33Xyg | title= 裴松之簡介 南北朝史學傢裴松之與《三國志註》 | language=zh | date=2014-07-29  | publisher=wiki101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2-14}}</ref>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
 
==著作==
 
==著作==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此外,《[[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又讲他还写过《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此外,《[[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又讲他还写过《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行 17: 行 20: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东晋人物]]
 +
[[Category:历史学家]]

於 2021年6月14日 (一) 23:30 的最新修訂

裴松之
原圖鏈接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後移居江南。東晉史學家,博覽墳籍,立身簡素,累官太中大夫。奉敕注陳壽《三國志》,網羅繁富。又著《文論》、《晉紀》等。[1]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敗,庾楷投奔夏口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併,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

義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劉裕(即宋武帝)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晉軍占洛陽後,劉裕委任之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南朝宋代晉以後,裴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僕射等職。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歸來,他將所探詢的吏政民情,歸納為二十四項條款。不久,他被升任為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裴松之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65歲,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領國子博士,最後進位太中大夫。

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令裴松之廣采三國各類史籍為陳書作註。裴松之受詔後,上搜舊聞,傍摭遺逸,經過三年的精心撰作,終於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寫成《三國志註》。裴註之前註史一般註釋文意,大都專門註意文辭訓詁,而裴註的重點則放在事實的增補和考訂上,對於原文的音切和解釋不多辭費。在《三國志註》中他完全貫徹瞭自己「補闕、備異、懲妄、論辯」四種作註的指導思想。所以裴註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史實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傢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註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註也加以駁正。裴註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為瞭註釋《三國志》,他收集瞭三國時期的史著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傢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陳志的三倍。[2]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終年80歲。

著作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國志注》外,還有《晉紀》。另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還有《裴氏家傳》四卷、《集注喪服經傳》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此外,《文苑英華》卷七五四,又講他還寫過《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參考資料

  1. 裴松之 萌典
  2. 裴松之簡介 南北朝史學傢裴松之與《三國志註》. wiki101. 2014-07-29 [2019-02-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