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蒙古鸻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Charadrius mongolus 目/科/属 鸻形/鸻/鸻 迁徏状态 过境鸟 普遍性 普遍 体长/体重 18-21cm/39-110g |
别名:蒙古沙鸻,雌雄略异。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其长度约等于嘴基至眼的长度。脚黑褐至暗绿褐色。
指名亚种mongolus
- 雄鸟繁殖期
- 头至后颈红褐色,体背为一致的灰褐色。前额白、有黑"T"形纹斑。眼先至耳羽黑、形成黑色宽过眼带。
- 喉及前颈白色。胸带栗红色范围大延伸至上腹及胁。颈下和胸带之间有黑线隔开。腹以下白色。
勘察加亚种stegmanni雄鸟繁殖期似指名亚种,胸带上缘黑边略细,但白色前额中间黑线较粗。
西藏亚种atrifrons雄鸟繁殖期前额全黑。
- 雌鸟似雄鸟,但羽色较黯淡,脸黑色部分被暗褐色取代,胸带上缘黑边无或不显著。
- 非繁殖期体上为单调的灰褐色,白眉线明显、与白色前额相连,过眼带灰褐色,胸带转灰褐色,有时只以颈侧斑块呈现。
- 亚成鸟似非繁殖期,但羽色偏黄褐色,体背有淡色羽缘。
- 飞行时,有白翼带。脚末超出于羽端。
栖地&习性
干旱的内陆地区,及石质地以及河流,盐湖或淡水湖。
成小群活动。奔跑速度快,警戒心强,经常抬头张望,受惊吓时成群低飞到不远处,继续逼近时,则快速曲折飞行逃离。
可用数据很少。主要是甲虫,还有其他昆虫,例如白蚁,蚱蜢和虫子;蜗牛和种子。
繁殖
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铺设,但从5月中旬开始在帕米尔高原铺设。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最不关注)。
鸣声
飞行时发出的短促尖锐的“drrrit” 或擅抖“奇利-”声。
外观相似性
铁嘴鸻体型较大,头形较宽,嘴及脚较长,脚较黄。飞行时,白翼带较显著,脚超出于羽端。。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C. m. pamirensis (Richmond, 1896) – 天山W,帕米尔斯和喀喇昆仑山到昆仑山W;冬天从S&E非洲到印度W。
- C. m. atrifrons Wagler, 1829 – Lesser Sandplover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冬天到印度苏门答腊。
- C. m. schaeferi Meyer de Schauensee, 1937 – 西藏至S蒙古; 冬天越过泰国去大圣达达。
- C. m. mongolus Pallas, 1776 – Mongolian Sandplover – 西伯利亚内陆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从台湾到华莱士和澳大利亚的冬天,几只鸟飞到了新西兰。
- C. m. stegmanni Portenko, 1939 – 西伯利亚东北部地区,从楚科奇半岛S到北Kuril Is and Commander Is;冬天到琉球群岛和台湾去澳大利亚。[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lesser sandplover,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