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路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行政區劃
萬壽路街道下轄以下社區:
翠微路社區、翠微路21號社區、總參通信部機關大院社區、翠微南里社區、翠微中里社區、翠微北里社區、翠微西里社區、萬壽路社區、後勤指揮學院社區、復興路22號社區、復興路61號社區、萬壽路8號社區、朱各莊10號社區、萬壽路甲15號社區、朱各莊社區、萬壽路1號社區、萬壽路西街16號社區、復興路24號社區、復興路26號社區、復興路28號社區、今日家園社區、太平路24號社區、太平路22號社區、復興路32號社區、永定路社區、永定路西里社區、復興路46號社區和五棵松紫金長安社區。
2019年8月,萬壽路街道轄區四至範圍調整為:西至西四環路—復興路—採石路7號院社區東—北太平路—301醫院西院圍牆—西四環路一線,與永定路街道接壤;北至永定河引水渠,與八里莊街道接壤;東至翠微路—蓮石路一線,與羊坊店街道接壤;南至蓮花河,與豐臺區接壤。
海淀區
海淀区“海淀区”的“淀”字在本詞中並非“澱”的简化字[1]。“淀”字本義為淺水的湖泊,而海淀街道辖区西部在元代有一名为丹棱沜的浅水湖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全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
历史
其治所古时称海淀镇,海淀歷史悠久, 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东升地区的朱房村有汉代建筑遗址; 海淀區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镇。作为地名,“海淀”在元朝王恽所著《中堂记事》一书中即有文字记载。海淀又称“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洼淀(沼泽地带),故称“海淀”。到清代中叶,由于“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的修建,带动了海淀镇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海淀区现有地域在民国时期分属市郊区和河北省宛平、昌平两县。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同年7月与十六区一部、十七区合并,改称十六区。原昌平县东北旺一带等五村随后也并入十六区。1950年8月,十六区更名为十三区。展览路、礼士路以东地区于1951年5月划归西四、西单区管辖。1952年9月1日,十三区正式更名为海淀区。
地理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区域面积430.77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海淀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海淀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左右;区内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海淀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公里,还有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湖泊,水域面积辽阔。
參考文獻
- ↑ 李炳衛; 童卓然 (编). 北平地名典. 北平: 北平民社. 1933年8月: 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