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荷花」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微信图片 20181121163758.jpg|缩略图|右|荷花]]
 
[[File:微信图片 20181121163758.jpg|缩略图|右|荷花]]
  
荷花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 如·荷華、蓮花、荷、芙渠、芙蓉等,在我國的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 例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隰有荷華」  
+
''' 荷花''' 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 如·荷華、蓮花、荷、芙渠、芙蓉等,在我國的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 例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隰有荷華」  
 +
 
 +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中國的阿莫爾河(今黑龍 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 開始出現人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饑,不久便發現這種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囗。
 +
 
 +
一直到西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關始了進一步的瞭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 帶,而這些地帶合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佈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紹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臺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 年的歷史。人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 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在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鄭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紹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粒炭化蓮子。西周初期(西元前11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40餘種,藕是其中之一<ref>{{cite book|title=吃出花樣的美麗|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DpwAwAAQBAJ&pg=PT115|publisher=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pages=115–|id=GGKEY:6EL0P5ZQB36}}</ref>。
  
 
==荷花?蓮花?==
 
==荷花?蓮花?==
行 13: 行 17:
 
 自古以来人们赞頌荷莲的诗文有很多,《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 400 多首.由此可见古人对荷莲是情有独钟。崇尚其纯洁高贵的气质,同时又取其寓意,象征连(莲)生贵子.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古人爱莲一是因其品行高洁.二是因其为多子植物.符合人们祈求子嗣繁衍的传统.后来人们又以其吉样寓意而衍生出各种离息,如"一品清廉"、"害得连科"、"并蒂同心"等<ref name="望野2004">{{cite book|author=望野|title=鉴宝|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XHM7AAAAMAAJ|year=2004|publisher=大象出版社|isbn=978-7-5347-3440-3}}</ref>。
 
 自古以来人们赞頌荷莲的诗文有很多,《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 400 多首.由此可见古人对荷莲是情有独钟。崇尚其纯洁高贵的气质,同时又取其寓意,象征连(莲)生贵子.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古人爱莲一是因其品行高洁.二是因其为多子植物.符合人们祈求子嗣繁衍的传统.后来人们又以其吉样寓意而衍生出各种离息,如"一品清廉"、"害得连科"、"并蒂同心"等<ref name="望野2004">{{cite book|author=望野|title=鉴宝|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XHM7AAAAMAAJ|year=2004|publisher=大象出版社|isbn=978-7-5347-3440-3}}</ref>。
  
===唐·李白《采莲曲》===
+
===唐·[[ 李白]] 《采莲曲》===
 
 梁朝就有《采莲曲》这个美丽的诗题了,及至唐代,采莲之俗更盛行于江南。名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其《采莲曲》就曾经写道: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抉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人落花去,见此踟躕空断肠。
 
 梁朝就有《采莲曲》这个美丽的诗题了,及至唐代,采莲之俗更盛行于江南。名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其《采莲曲》就曾经写道: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抉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人落花去,见此踟躕空断肠。
  
===唐·白居易《采莲曲》===
+
===唐·[[ 白居易]] 《采莲曲》===
 
 菱叶索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菱叶索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唐·王昌龄《采莲曲》===
+
===唐·[[ 王昌龄]] 《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姐,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
 
 吴姬越艳楚王姐,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
  
===唐·李商隐《赠荷花》===
+
===唐·[[ 李商隐]] 《赠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宋·[[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周敦颐《爱莲说》===
+
===宋·[[ 周敦颐]] 《爱莲说》===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行 35: 行 39:
  
 
==名画家笔下的荷花==
 
==名画家笔下的荷花==
 +
清初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有-張名畫《殘荷山鳥》,畫中之荷 雖殘仍昂首挺立,山鳥雖小,但眼光直露,很有意思。現代畫家[[齊白石]]也書過一幅《殘荷》,題曰·「山池八月污泥塘,猶有殘荷八瓣紅。笑語牡丹無厚福,收場還不到秋風。」現代畫家[[張大千]]稱自「荷癡」。他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年年有荷畫作 品。他畫的荷花得益於八大山人和石濤。畫家[[黃永玉]]先生也號稱「荷癡」。[[周恩來]]去世時,他畫了一幅立軸《荷花》以紀念<ref name="彭揚華2018">{{cite book|author=彭揚華|title=詩人筆下的花草樹木|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yoOYDwAAQBAJ&pg=PT46|date=1 November 2018|publisher=品林|isbn=978-957-8500-28-0|pages=46–}}</ref>。
 +
 +
明朝水墨写意画家[[徐渭]]作《墨花九段卷》,中有荷花一卷,画旁还题诗一首: "拂拂红香满镜湖,采莲人静月明孤。“[[吴昌硕]]的画以花卉、果蔬居多。喜泼墨写意,运笔苍老雄健,朴茂奇丽,笔墨淋漓,气势磅礴,风格独出。他的《夏、荷花》主要表现水池旁边的一丛盛开的白荷花,但池水不皱,叶不翻动<ref name="Wang张行言1982">{{cite book|author1=Qichao Wang|author2=张行言|title=荷花|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Pf0zAAAAMAAJ|year=1982|publisher=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f>荷花"洁怜根似玉,淸到叶倶香。"这是吳昌硕对荷花的燹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这种出汙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的珍爱。相传八大山人画荷,往往将一瓯墨汁泼在纸上,用禿笔扫花,生意盎然<ref>{{cite book|title=歷代畫家評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8E7AQAAIAAJ|year=1979|publisher=中華書局香港分局}}</ref>。
 +
 +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则要数南宋吴炳的《出水英蓉》。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英蓉》,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此外,[[宋徽宗]]赵估的《池塘晚秋》把直立的荷叶处理在横幅构图中,疏落的布局传达了深秋的气氛。明末大画家[[陈洪缓]],当时有"南陈北崔" (崔子忠)的美誉。晚年所作《荷花鸳鸯图》汕墨笔沉着古拙,生意迸发,设色浓艳而又宁静高古。清初[[恽寿平]]的《出水英蓉图》,继承了北宋[[徐崇嗣]]的笔法,湿笔疽染,轻敷淡彩,风格秀丽温雅,受当时画家所称绝。深受同时期的[[王时敏]]称贺之: "画莲独步于海内"。[[潘天寿]]的《红莲图》上题有"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上荷花盛开,欣欣向荣,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兴旺的景象。他的荷画开创了奋发向上的新画风<ref>{{cite book|title=中国荷文化|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l0aAAAAMAAJ|year=1995|publisher=浙江人民出版社}}</ref>。
 +
 +
谈到画荷,在清初有位一向不大为人们所知道的画荷专家[[唐荣]],画属悍寿平一系。因为他善写“蒲塘菌苔,游鱼萍影” ,人称“唐荷花”。《红莲图》是他送给王叠的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王时敏、王篮、王置、笃重光对这幅《红莲图》赞不绝口,连悍寿平也一再品题其画: “没骨图成敌化工,药房荷盖尽含风。<ref>{{cite book|title=故宮博物院院刊|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skcAAAAMAAJ|year=1980|publisher=文物出版社}}</ref>“
 +
  
 
== 參考资料==
 
== 參考资料==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植物]]
 
[[Category:植物]]

於 2019年6月18日 (二) 23:13 的修訂

荷花

荷花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 如·荷華、蓮花、荷、芙渠、芙蓉等,在我國的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 例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隰有荷華」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中國的阿莫爾河(今黑龍 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 開始出現人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饑,不久便發現這種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囗。

一直到西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關始了進一步的瞭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 帶,而這些地帶合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佈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紹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臺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 年的歷史。人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 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在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餘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鄭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紹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粒炭化蓮子。西周初期(西元前11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40餘種,藕是其中之一[1]

荷花?蓮花?

提到「蓮」、「荷」,常有人問到它們的不同,其實兩個名稱指的都是同一物。然而古人的「荷」與「蓮」是指其不同的部位,東漢玄 的《毛詩鄭箋》•「芙蕖之莖曰荷,」 意思是説芺蕖的莖作荷,明朝毛晉 註解的《陸氏詩疏廣要》•「荷以何物為義,故通於負荷之 。」認為荷有負荷的意思,可以把葉支撐起來。漢代許的《説文解字》則 有不同的見解:「荷,扶渠葉。」他認為荷是指荷花的葉子,使得荷所指的部位出現了第二種説法。

對於「蓮」的説法則相當一致,都 是指它的「果實」,也就是我們所説的 (花托)這個部位,例如:《爾 雅•草》:「荷,芙渠;其莖茄,其 葉,其本蔤,其華萏,其實,其 根藕,其中的,的中。」意恩是説荷 花就是芙渠,它的莖稱作「茄」,葉 作「蕸」,根作r蔤」,花年 菡萏」,果實稱作「蓮」,根稱作 「」,種子稱作「的」,種子的中心 稱作「」。三國時代吳國陸璣《毛詩 葟木鳥蟲魚疏》也説:「荷,芙蕖; 氵工呼荷,其莖茄,其葉,其花未發 為函,已發為芙葇,其實。」陸 和《爾雅》所稱的蓮都是指荷花的果 合以上古籍所載的訊息,我們得 知:荷蓮最早是分別指稱物的不同部位,不過日久之後,便形淆了,現 在以「荷」跟「蓮」稱整個植株,已 成現代約定俗成的習慣了[2]

所以,現代來說,荷花就是蓮花、蓮花就是荷花,與睡蓮同屬「睡蓮科」,但分別是「蓮屬」及「睡蓮屬」。從外觀上,最簡易的區別,就是荷花的葉片挺立出水面,葉面呈現碗公形狀,有微毛,可盛裝水珠;而睡蓮的葉片則是圓形平躺浮貼在水面上[3]

荷入古人詩文

自古以來人們贊頌荷蓮的詩文有很多,《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 400 多首.由此可見古人對荷蓮是情有獨鍾。崇尚其純潔高貴的氣質,同時又取其寓意,象徵連(蓮)生貴子.來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古人愛蓮一是因其品行高潔.二是因其為多子植物.符合人們祈求子嗣繁衍的傳統.後來人們又以其吉樣寓意而衍生出各種離息,如"一品清廉"、"害得連科"、"並蒂同心"等[4]

唐·李白《採蓮曲》

梁朝就有《採蓮曲》這個美麗的詩題了,及至唐代,採蓮之俗更盛行於江南。名號「青蓮居士」的李白,其《採蓮曲》就曾經寫道: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抉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人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唐·白居易《採蓮曲》

菱葉索波荷貼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唐·王昌齡《採蓮曲》

吳姬越艷楚王姐,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人,采罷江頭月送歸

唐·李商隱《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周敦頤《愛蓮說》

宋·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水裡邊和陸地上的草木,值得喜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獨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則唯獨愛蓮花,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被沾染污穢,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空、外部直,不生枝蔓,也不長旁枝,它的氣味清香,越遠越覺得它香:挺拔、潔淨的立在那裡,(只)可以遠遠的觀賞它,但不能玩弄它。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喜歡菊的人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到了。對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又有誰呢?(至於)對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名畫家筆下的荷花

清初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有-張名畫《殘荷山鳥》,畫中之荷 雖殘仍昂首挺立,山鳥雖小,但眼光直露,很有意思。現代畫家齊白石也書過一幅《殘荷》,題曰·「山池八月污泥塘,猶有殘荷八瓣紅。笑語牡丹無厚福,收場還不到秋風。」現代畫家張大千稱自「荷癡」。他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年年有荷畫作 品。他畫的荷花得益於八大山人和石濤。畫家黃永玉先生也號稱「荷癡」。周恩來去世時,他畫了一幅立軸《荷花》以紀念[5]

明朝水墨寫意畫家徐渭作《墨花九段卷》,中有荷花一卷,畫旁還題詩一首: "拂拂紅香滿鏡湖,採蓮人靜月明孤。「吳昌碩的畫以花卉、果蔬居多。喜潑墨寫意,運筆蒼老雄健,朴茂奇麗,筆墨淋漓,氣勢磅礴,風格獨出。他的《夏、荷花》主要表現水池旁邊的一叢盛開的白荷花,但池水不皺,葉不翻動[6]荷花"潔憐根似玉,淸到葉倶香。"這是吳昌碩對荷花的燹詞。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這種出汙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的珍愛。相傳八大山人畫荷,往往將一甌墨汁潑在紙上,用禿筆掃花,生意盎然[7]

流傳至今的最早的畫則要數南宋吳炳的《出水英蓉》。南宋畫院吳炳的《出水英蓉》,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此外,宋徽宗趙估的《池塘晚秋》把直立的荷葉處理在橫幅構圖中,疏落的布局傳達了深秋的氣氛。明末大畫家陳洪緩,當時有"南陳北崔" (崔子忠)的美譽。晚年所作《荷花鴛鴦圖》汕墨筆沉着古拙,生意迸發,設色濃艷而又寧靜高古。清初惲壽平的《出水英蓉圖》,繼承了北宋徐崇嗣的筆法,濕筆疽染,輕敷淡彩,風格秀麗溫雅,受當時畫家所稱絕。深受同時期的王時敏稱賀之: "畫蓮獨步于海內"。潘天壽的《紅蓮圖》上題有"映日荷花別樣紅" ,是其代表作之一。畫面上荷花盛開,欣欣向榮,熱情歌頌社會主義祖國繁榮興旺的景象。他的荷畫開創了奮發向上的新畫風[8]

談到畫荷,在清初有位一向不大為人們所知道的畫荷專家唐榮,畫屬悍壽平一系。因為他善寫「蒲塘菌苔,游魚萍影」 ,人稱「唐荷花」。《紅蓮圖》是他送給王疊的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王時敏、王籃、王置、篤重光對這幅《紅蓮圖》讚不絕口,連悍壽平也一再品題其畫: 「沒骨圖成敵化工,藥房荷蓋盡含風。[9]


參考資料

  1. 吃出花樣的美麗. 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115–. GGKEY:6EL0P5ZQB36. 
  2. 李松柏. 台灣水生植物圖鑑. 晨星出版. 2007: 137–. ISBN 978-986-177-116-8. 
  3. 荷花、蓮花傻傻分不清? 這招教你一秒分辨!
  4. 望野. 鑒寶. 大象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47-3440-3. 
  5. 彭揚華. 詩人筆下的花草樹木. 品林. 1 November 2018: 46–. ISBN 978-957-8500-28-0. 
  6. Qichao Wang; 張行言. 荷花.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2. 
  7. 歷代畫家評傳.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79. 
  8. 中國荷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9. 故宮博物院院刊. 文物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