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荷塘(無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荷塘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荷塘》中国当代作家無名的散文。

作品欣赏

荷塘

窗外有一片荷塘,只要在屋里站着看窗外,总是见一片层层叠叠的绿。

然而,这片绿我并不喜欢。

有时也常问自已,不是自已挺喜欢荷的吗?

对于荷的第一印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为老家属于黄土平原,家乡没有河流也没有池塘,所以每次读《荷塘月色》时,总喜欢抱着书本在月色中听着杨树于晚风中哗啦啦的唱歌,想象着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样子。

小时候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上六年级时,有一次考试写作文,让描写一处景色,那时我便写的想象中的荷塘。想象中,小荷就是爱冒尖的刺头儿,总是极力的伸直了身子,去眺望新鲜的世界,而盛开的荷花,便象雍容华贵的长者,一脸慈祥微笑着,看着小荷摇摇晃晃伶伶摆摆的嬉闹。偶尔有几尾蜻蜓飞过,带来了远方的消息,荷花和莲叶便窃窃私语起来,惹的成群结对的小鱼儿,也过来偷听,听一会儿,荷花一动,以为被发现了,又倏儿的一下游走了。

光写是不够的,在有一次美术比赛中,老师让学生们自已画一幅画交上去。也不知是哪个小伙伴在一个宣传彩页上看到一幅关于荷的插画。那时候的孩子都聪明的很,有承诺和这个小伙伴一起玩的,有从家里偷鸡蛋给他的,有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糖块儿给他的,总之,全班25个同学,20个同学都描的这幅荷。那时候哪里会画画呀,家是农村的,父辈不识字的居多,任课老师一人身兼数职,整个小学期间,美术课、音乐课都没上过的,因为老师自已都不会,至于体育课,整个小学到初中年代,就是天天跑步或是体操,其余的,按自已想象的样子来吧,学校的器材也是有限的,有时想象也无从想起。不会画画,但是孩子们自已有自已的小聪明和办法。孩子们选比较薄透的纸,笨一点的,把插画摊平在桌子上,按着透出来的影子描;聪明点的,把插画铺在窗户玻璃上,对着透过来的光描。最后,老师瞅着20张一模一样的荷,不知是该笑还是该骂。

等长大了,第一次看到真的荷花,已经过了二十岁了。记得是21岁时托亲戚的关系到保定市一个绢花厂打工,绢花厂东侧是保定市东风公园,正门面北,离绢花厂门口比较远。从绢花厂的门口出来向北二百米,有一条河,这条河同时也穿过东风公园,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从桥头的侧边翻下去,河坡挺缓,河里面也没什么水,我们几个工友沿着河坡向东走,走二百米,就到了东风公园里面的晨练区。因为河的原因,周边也没有围栏,平时更是寂静无人。河在公园里的出口是公园的公共晨练区,位置属于公园最西头的一个角落,没有休闲项目,公园的管理人员一般也不会到这边。于是,这里就成为我们这群刚进城的乡下孩子的逃票乐园了。因为那时,微薄的工资是真的经不起这种对于刚进城的我们来说是奢侈的逛公园的活动的,同时这条小路可比正门进去近多了。

东风公园让我见到了好些平生第一次见的东西,例如飞机模型、游艇、滑梯,当然还有荷。

初到绢花厂上班时是阳春三月,偷渡到公园看到有一片水塘,上班时间长的工友告诉我,说那里便是荷花池。工友的话让我记在了心上,隔三差五的去看,想早日看到荷的样子,工友笑我,说你是不是想当荷花仙子呀。在等待中,先是一片片的如小蒲扇似的荷叶东一簇西一簇的浮出了水面,再慢慢着叶子就连成片了,等后来,叶子铺满了整个水面,挨挨挤挤的。没见到荷,先看到让人舒展的绿,心里也透着舒服。那时候的生活充满了简单,上班下班,没有什么杂的心思。那时候的天不象现在的天,天总是透亮的蓝,偶尔飘来点云朵儿,有时一阵习风吹过,荷叶翻翻转转的,时不时亮亮毛绒绒的腰身,又高兴的仰面而乐。等待的日子总是快乐中带着煎熬,虽有荷叶以慰相思,可是却真的不一样呵。

记得初见荷的样子,是一个天空垂着雨丝的日子。那天下了班又照例溜到了公园,来到水塘边,按惯例寻亭子预备坐下,忽然有一阵很清新的味道从鼻端飘过,细嗅,又仿佛没有。带着几分怀疑,开始找味道的来源,一开始以为是被雨洗过后的湿润空气,可是总感觉有那么几分不对。索性离开了亭子,撑着伞沿着岸边开始寻。踱步中,忽然又是阵夹着雨丝的风掠过,水面上荷叶层层翻卷,几抹娇嫩的红乍露出来。大部分娇红还是尖尖角的样子,嘟着嘴正在向天空中的雨丝撒娇呢。而有两三株干脆已经把身段舒展开了,在悄悄的和露珠说情话呢。这就是神往思慕已久的荷呀,我匆匆的近前再近前,可是又怕打扰他们,小心翼翼的,小声呢喃着,诉说自已的心意和喜欢

再往后,辗转的城市多了,而天也不那么蓝了,却总喜欢寻一泓池塘,只为了看池塘里的荷,听一听蛙的歌唱,或看一看蜻蜓的轻舞。

可是真的渐渐的,蜻蜓越来越少,蛙鸣也渐渐不闻,心里便落了好些尘,有时堵的满满的,总想扯开一条缝子,抖落抖落或是洗洗。

所以再看被荷叶填充的满满当当的荷塘,总觉得心里放不进去了。也许是心里太满吧,也许是希望荷塘里除了荷,还应当有一片干净的水面,好盛下我多余的心思,就好象国画讲究留白一样。也许是随着年岁的渐长,习惯了凡事留有余地,不喜欢太热闹,也怕太清静,既想有繁茂气象,也想有空灵的幽想罢。

现在,站在窗前,瞅窗外的荷塘,是无悲无喜的,没有惊艳,只是一些东西进进出出的,来来往往的,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环境的太多侵染。也许,还是需要一场雷雨,把满眼的绿给撕开一条口子,留出一片余地待随意而涂,或是把心思洗洗,好容纳更多的绿。

[1]

作者简介

無名,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