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南模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南模式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苏南模式

地区: 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

提出时间: 20世纪80年代

提出人: 费孝通

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首次提出的苏南模式,通常是指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发展的方式。“苏南模式”的概念最早见于费孝通教授1983年写的《小城镇·再探索》:“江苏、无锡、常州、通州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市场调节是主要手段。它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实证模型之一。[1]

形成背景

名称来源

1984年,费孝通教授首先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概念,指苏州、无锡、常州大体相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现实发展路子。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费孝通教授当时对"苏南模式"的研究,有10个字的坐标,这就是:"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发展"。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曾约见费孝通和钱伟长两位先生深谈长江三角洲的开发问题。费孝通适时提出"苏南模式",正是联系到了国家的发展大计。

主要形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

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形成原因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中国商品粮的主要基地; 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

该地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农村素有家庭手工业传统,加之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苏南农村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些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城市知青、干部的下放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城市工业因动乱受挫,生产和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发展概述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台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苏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费孝通先生提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为非常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备受追捧。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发展路径方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A、与城市经济辐射密切相关,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立足为城市经济配套。与城市各种形式联合创造的产值占苏南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与城市形成各种形式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形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依托城市,依托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互相渗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B、苏南模式是在传统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仍沿用公社时代社办、队办两级社队企业。形成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和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层次。

C、苏南乡镇企业以工业尤其是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因为苏南农业尽管发达,但农副产品上交任务重,除口粮外,能留下自己加工的少,加上较普及的商品经济观念,突破了就地取材、加工、销售的格局,走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道路。

D、苏南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支援农业。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积极方面

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创业成本的节约。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视方面的风险,这也是许多私营企业宁愿放弃部分财产控制权和收益权,争当集体企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第四,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政企关系不明、社区成员共担风险的特性,客观上也使社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敢于大规模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使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领先温州地区。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长期结果是,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

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特点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

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