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圖片來自edusave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nhua Junior High School)簡稱金華國中,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所國民中學,鄰近大安森林公園

目录

校史

金華國中前身為成立於於日治時期1937年3月15日的「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首任校長為日本人後藤武夫,校址設在台北市西門町三丁目11番地(現臺北市內江街89號,現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為當時唯一實施職業教育之市立女子學校,學生以日本人為主。1944年2月18日改名為「臺北市立商業實踐女學校」,同時遷至位於福住町(即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32號現址)。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同年11月19日陳招治女士奉臺北市政府令負責接收該校,並擔任戰後第一任校長,學校同時改名為「臺北市立初級女子商科職業學校」,當時計有學生464名,其中日本籍有122名。1946年2月9日學校遷至仁愛路一段舊旭國民學校(現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並改組為「臺北市立女子初級中學」,改授普通中學課程,同時因日本學生遭遣回日本,學生人數大幅減少,而另招插班生。

1950年,開始招收高中新生,並於1952年9月,改設為完全中學,更名為「臺北市立女子中學」。1954年,增設夜間部,1955年再於桃園縣龜山鄉(今桃園市龜山區)增設分部招收初中新生。1958年8月,由於校舍不敷使用,學校再度遷返位於新生南路的現址。

1961年因實施省辦高中、市辦初中,學校原高中部由北一女北二女接辦,改為僅招收初中部女生,但校名仍為「臺北市立女子中學」,在當時也成為初中聯考時代的第一志願,直到1968年因應九年國教實施,初中聯考結束,校名也改為「臺北市立金華女子國民中學」。此後直到1989年8月因開始招收男生,校名再更改為「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歷任校長

日治時期
  • 後藤武夫(1937年3月─1945年11月)
中華民國時期
  • 陳招治(1945年11月─1947年9月)
  • 林景元(1947年9月─1949年8月)
  • 施學習(1949年8月─1969年8月)
  • 王祥鑑(1969年8月─1978年2月)
  • 林金練(1978年2月─1988年8月)
  • 鍾明樟(1988年8月─1994年2月)
  • 滕春興(1994年2月─1996年7月)
  • 周韞維(1996年8月─1999年8月)
  • 張岳仁(1999年8月─2003年7月)
  • 陳美枝(2003年8月─2007年7月)
  • 黃景生(2007年8月─2011年8月)
  • 俞玲琍(2011年8月─2018年7月)
  • 莊政龍(2018年8月─現任)

校歌

詞:趙友培
曲:蕭而化
雨夕風晨弦歌聲裡 濟濟會群英
惟我金華 是我們第二家庭
我們要涵養品德 學習科學智能
養成勤勞習慣 充實生活本領
作最標準的青年 作最榮譽的學生
作標準的青年 榮譽的學生
該校校歌,本有兩段,惟第二段目前已不再演唱。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