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胎生蜥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胎生蜥蜴
圖片來自naturephoto

胎生蜥蜴学名Lacerta vivipara)为蜥蜴科蜥蜴属爬行动物[1]

分布于从欧洲向北至北纬73°、向东到俄罗斯、蒙古日本以及中国大陆新疆黑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针叶林边缘开阔地以及林间草甸或沼泽地带。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80至4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奥地利维也纳西南。

形态特征

体形圆长而稍扁平。头略成方柱形,吻端圆钝,吻鳞五边形,邻接第一上唇鳞及前鼻鳞;鼻孔开口在前、后两鼻鳞间,不接触上唇鳞;左、右鼻上鳞在吻鳞后彼此相接,外侧下垂成前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贴邻,其后缘接额鼻鳞及前颊鳞;额鼻鳞单枚;前额鳞成对,内侧互相连接,外缘邻接前后颊鳞及第一、第二枚眶上鳞;额鳞1枚,盾形;额顶鳞形似前额鳞而大;顶间鳞单枚,前端楔入前额鳞后缘相接的夹角内;顶鳞最大,略呈六边形,被居中的顶间鳞及紧接其后的枕鳞分隔于两则。颊鳞2枚;眶上鳞4对,每侧的第一、第四枚甚小,其外缘与5枚睫上鳞相连;眶前鳞2枚,眶后鳞3枚;颞鳞小而排列不齐。上唇鳞7枚,第五枚最大,上宽下窄;下唇鳞6枚;颏片6对,最前两对在中线邻接,第六颏片小。颈褶明显,由9枚扁而平滑的大鳞组成,后缘游离,分界清晰,自颏片至颈褶一纵列鳞20枚。耳孔为竖椭圆形。

背面被圆鳞,隆突而无棱,腰背中段一横列鳞34枚;腹鳞近似方形,平滑无棱,排列纵横有序,通常在6行纵列的腹鳞中以中间2列鳞片形较狭小;体侧鳞比背鳞大而扁平。肛鳞1枚,形甚宽大,肛孔横裂,侧缘围有细鳞。前肢前伸到达眼眶前缘,上臂前背侧有1行平扁形大鳞;后肢前伸仅达中腰部,前、后肢贴体相向互不触遇,股、胫前侧也被有2-3行大鳞;指长序列为4、3、2、5、1,趾长序列为4、3、2、5、1,指、趾末端具钝爪。尾长超过头体长,尾鳞矩形,轮列成环,往后渐趋细狭,尾梢尖出;尾背之鳞起棱而腹面仅后部被棱鳞。

体背灰褐色,脊背中央至尾前部有一行棕斑或由此连成的长纹,两侧均有宽约3.5毫米的深色纵纹。腹鳞灰黑而镶有乳白色边缘,雄蜥腹面具黑斑,雌蜥色浅而无斑。仔蜥体背黑褐色并带闪光,斑纹不显;腹面青灰色;无股孔,究其原因似与幼龄及性未成熟有关,对照黑龙江尚志县捕获的胎生蜥蜴仔蜥标本,同样未见股孔。

生活习性

胎生蜥蜴常活动于阳光充足的林缘旷地,也常出没于草甸和沼泽地,喜水,性耐寒,能在10-12℃的气温条件下摄食。活动处多有倒木、树桩及大树根,以及啮齿类陈旧洞穴。这种环境便于隐蔽,同时也是胎生蜥蜴的良好越冬场所。也能沿着树干进行攀爬。胎生蜥蜴以昆虫、蜘蛛、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

參考文獻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胎生蜥蜴.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