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城葫蘆雕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城葫蘆雕刻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聊城葫蘆雕刻

地點;聊城

時間;1979年

屬性;榮獲三等獎

聊城葫蘆雕刻,聊城雕刻葫蘆的雕刻技藝起源有很多傳說,民間比較認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創。葫蘆雕刻藝術南北均有,唯獨聊城的葫蘆雕刻藝術更負盛名,獨樹一幟。作品曾於1979年在山東工藝美術設計創新評比展覽會上榮獲三等獎。[1]

藝品介紹

聊城人用雕刻葫蘆蓄養蟈蟈,先是於夏秋之季,將蟈蟈從田間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細竹片編制的籠子裡,懸掛在院內瓜架涼棚下,讓其不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鳴叫聲;秋去冬來,將蟈蟈放進葫蘆里,揣入懷中禦寒,閒暇無事時,在房前街頭曬暖,取出葫蘆,蟈蟈爬出,在陽光下抖翅嘶鳴,卻是別有一番情趣。因此,種植、製作、銷售蟈蟈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閻寺、梁水鎮、堂邑鄉鎮一帶,如陳莊、郎莊、大楊莊、趙李王、拐李王、小趙莊、王辛、八劉、李石莊、小劉莊、王家廟等。在眾多的製作葫蘆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藝人程升堂、陳金語、楊印台最為著名。特別是堪稱葫蘆王的郎發敏(外號五和尚)削刻的蟈蟈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稱為佳品,每隻售價1塊銀元,有時高達3塊銀元以上,售價很高,但仍然供不應求,登門購葫蘆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名揚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圖"、"龍"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紀四五十年代,葫蘆雕刻藝術步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莊"、"八仙過海"、"斷橋"、"戲劇人物"、"繡球葫蘆"等。特別是"仿古宮燈"葫蘆,雕刻得更為精美。先將圓形的葫蘆加工着色,上面畫一株傲雪的臘梅和幾片飄灑的雪花製作成燈,然後選用優質黃楊木料雕刻出一隻銜宮燈展翅欲飛的鳳凰,人工的造型美與葫蘆的天然形態渾然一體,給人以古色古香的藝術享受。"葫蘆蟈蟈"則另有一種風格,它是由一隻黃綠色葫蘆和上面扒着的兩隻綠色蟈蟈組成,其中一隻蟈蟈後腿緊蹬,隨時準備一躍而起,頗有一觸即發之勢;另一隻仿佛剛從葫蘆中爬出,正在左顧右盼地發出"蟈蟈"的叫聲,葫蘆與蟈蟈相映成趣,富有田園風味和鄉間生活氣息,配製以鏤空花蓋和描金裝飾性龍邊,整個作品雍容大方,光彩照人。

起源傳說

東昌葫蘆雕刻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聊城雕刻葫蘆的雕刻技藝起源有很多傳說,民間比較認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創。王慶友說,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回到現在的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用來養自己喜愛的蟈蟈。其葫蘆雕刻內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戲文為主,多帝王將相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路過堂邑,將葫蘆種子送給當地老百姓種植,後來有心人將戲文人物、民間傳說雕刻其上,形成葫蘆雕刻技藝。之後,有人以雕刻春宮圖的形式將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現在春宮雕刻葫蘆上,作為陪嫁壓箱底的物件。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便由此流傳開來。"郝春林老人道出了葫蘆雕刻技藝淵源的另一種說法。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東昌府商賈雲集,繁盛一時,當時的雕刻葫蘆曾興盛一時。解放後文革時期,東昌雕刻葫蘆被列為"四舊"而衰落。20世紀80年代後,雕刻葫蘆又有所復甦,但由於各種省時省力新工藝的出現,學習葫蘆雕刻技藝的人一度銳減。

工藝技法

東昌葫蘆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純熟,線條流暢,圖案豐富,製作精良。

東昌葫蘆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蘆"、"亞腰葫蘆"和"扁圓葫蘆"為主,大體分三種:一是"上等葫蘆"。選料精良,精工細刻,圖案主要是人物、山水;二是"中等葫蘆"。用料稍次,多刻花鳥、魚蟲、走獸;三是"花葫蘆"。將葫蘆染成紅色後,以粗獷遒勁的刀法,刻各類花紋。

東昌雕刻葫蘆的製作基本上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將成熟的葫蘆摘下來,放在鍋中煮,然後堆放在一起使其發酵,以去掉表層青皮,使葫蘆顏色變黃。第二道工序在葫蘆上面雕刻各種圖案。一般雕刻葫蘆的技法是"刻"或"片",都只是在葫蘆表面上做文章,東昌葫蘆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借鑑了雕刻工藝的鏤雕技法,將構圖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鏤空,透刻上折線紋、如意紋、古錢紋等各式花紋,不僅改善了葫蘆的透氣傳聲性能,也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鍋底灰或麥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攪拌均勻,加入色料,深抹在雕有圖案的葫蘆上,最後用布把葫蘆表面的灰擦拭乾淨,留在圖案凹槽的油灰會使圖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

東昌葫蘆雕刻的題材內容非常豐富,以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居多。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節構思入畫的,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等;

其中最多的是戲葫蘆,表現當時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戲劇故事與戲劇人物如穆桂英掛帥、三娘教子、牆頭記、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

文化藝術

春宮葫蘆表現性生活的場景,作為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的鄉土教材,有八幅面、十二幅面、二十四幅面三種,多取材於<金瓶梅>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以針刻為主,刻法細膩流暢。 文化藝術聊城葫蘆種植和葫蘆技藝工藝歷史悠久,目前葫蘆產業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葫蘆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葫蘆及雕刻葫蘆的年銷售額達4000餘萬元。東昌葫蘆不但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2006年,東昌葫蘆先後參加了第二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和山東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聊城還被命名為山東省"葫蘆藝術之鄉"。

中國江北水城(聊城)首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於2007.10.2召開。葫蘆節邀請了國內知名葫蘆文化研究專家、山東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社文處領導及專家、山東省群眾藝術館專家領導、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專家教授、山東省民俗學會、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專家教授、聊城市文化局相關領導專家等,共計10人。 聊城雕刻葫蘆 第二屆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葫蘆文化藝術節於2008年9月30日上午,在運河博物館廣場隆重開幕。這次葫蘆藝術節是由東昌府區委、區政府和聊城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此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二屆葫蘆文化藝術節葫蘆工藝大賽、中華葫蘆展銷交易會、中華葫蘆文化產業高端論壇等。中華文化部外聯局原局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葫蘆文化研究發起人游琪女士、山東省社科聯副主席、黨組書記、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劉德龍先生等國內著名民俗文化研究學者、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參加開幕儀式,聊城市副市長劉冠鳳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開幕式由聊城市東昌府區區委書記李小平同志主持。

相關視頻

【東昌木版年畫 葫蘆雕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