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耳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耳蜗

耳蜗(cochlea),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盘旋的蜗牛而得名。在人类,围绕一中轴盘旋2s/4转,从底部到顶端高约5毫米。其蜗管全长约35毫米。盘绕的耳蜗结构复杂,常被形容为迷路,由骨质迷路的外壳与内部相应的膜迷路相嵌而成。骨迷路的直径向耳蜗的顶端逐渐变窄,膜迷路的直径随长度的变化是底部最窄,顶端最宽。膜迷路实际上被分割成5个空间:瑞氏膜与基底膜之间的空间叫中阶,中阶或瑞氏膜上方的空间叫前庭阶,中阶或基底膜下方的空间叫鼓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耳蜗
  • 外文名;Cochlea
  • 结构;传导并感受声波
  • 拉丁语;蜗牛壳
  • 位置;颞骨深处

耳蜗介绍

耳蜗(英文:Cochlea)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波的结构。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耳蜗的病变和多种听觉障碍密切相关。

组成部分

耳蜗是位于听器官内耳骨迷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绕蜗轴卷曲约两周半。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叫骨质螺板。耳蜗外壁有螺旋韧带。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对侧壁与螺旋韧带相接。把耳蜗骨管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两管中充满外淋巴液。前庭阶的一端为前庭窗,鼓阶一端为蜗窗

两部分在蜗顶处的蜗孔相通。在骨质螺旋板近底处有一薄膜,称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膜质蜗管,管中充满内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位于基底膜的上方,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基底膜,基底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到听觉中枢。

解剖位置

耳蜗位于颞骨(Temporal bone)深处,毗邻中耳听骨链和脑干,和是内耳骨迷路的组成部分。耳蜗的几何对称轴,称为耳蜗轴(Modiolus)大致处在水平面内,与颞骨表面垂直。前庭耳蜗神经与听觉相关的一部分:耳蜗神经,起源自耳蜗

解剖结构

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5/2~13/4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依次为:

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内淋巴(Endolymph)的盲管。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骨阶中的外淋巴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与前庭阶中的外淋巴交通。

前庭阶在底部与卵圆窗(Oval window)相接,是镫骨施力的部位。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