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斯福新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背景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罗斯福新政.jpg|260px|缩略图|右|<big>罗斯福新政</big>[http://dingyue.ws.126.net/Qj28lJzFyajeeX4SwFWSfIRNf3s4nHu57nYfNcleWyB4Q1536739847892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H1MQB205430Z1I.html 来自 易网号 的图片]]]
 
[[File:罗斯福新政.jpg|260px|缩略图|右|<big>罗斯福新政</big>[http://dingyue.ws.126.net/Qj28lJzFyajeeX4SwFWSfIRNf3s4nHu57nYfNcleWyB4Q1536739847892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H1MQB205430Z1I.html 来自 易网号 的图片]]]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小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亦称三R新政。
+
''' 罗斯福新政''' (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 (小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 经济政策]] ,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亦称三R新政<ref>[http://www.177liuxue.cn/info/2017-1/370685.html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一起去留学网,2017-01-16  </ref>
  
 
==背景==
 
==背景==
  
1929至1933年间,工业的产出下降了三分之一。价格下降了20%,造成通货紧缩,使得偿还债务更为困难。美国的失业率从4%增加到25%。除此之外,所有受雇者中的三分之一被调降为支领较低薪资的临时工作。综合起来说,全国几乎达50%的人力闲置。
+
1929至1933年间,工业的产出下降了三分之一。价格下降了20%,造成通货紧缩,使得偿还债务更为困难。[[ 美国]] 的失业率从4%增加到25%。除此之外,所有受雇者中的三分之一被调降为支领较低薪资的临时工作。综合起来说,全国几乎达50%的人力闲置。
  
 新政之前,银行内的存款没有保险,当数以千计的银行倒闭时,存户也损失了他们的存款。当时没有国家安全网、没有公共失业保险、也没有社会安全法案。救济穷人的责任在于家庭、私人慈善机构、与地方政府,但是年复一年却每况愈下,需求直升、救济的资源远远供不应求。
+
 新政之前,银行内的存款没有保险,当数以千计的[[ 银行]] 倒闭时,存户也损失了他们的存款。当时没有国家安全网、没有公共失业[[ 保险]] 、也没有社会安全法案。救济穷人的责任在于家庭、私人[[ 慈善]] 机构、与地方政府,但是年复一年却每况愈下,需求直升、救济的资源远远供不应求。
  
 萧条的经济摧毁了这个国家。当罗斯福在1933年宣誓就职时,州政府已经关闭了所有的银行,没有人可以兑现支票或取得他们的存款。失业率大约是25%,而且在主要的工业或矿业中心更高。1929年农业的收入下降超过50%。1930到1933年间,844,000件非农场房贷被扣押,总计达五百万美元。政治与商业领袖都害怕即将发生革命以及后续的无政府状态。在大萧条期间仍旧很富裕的老约瑟夫·P·肯尼迪在数年之后说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曾说过我愿意分出一半的财产──如果我可以确定法律与秩序能让我保有剩下的一半的话。”
+
 萧条的经济摧毁了这个国家<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3/59532.html 罗斯福新政时间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历史上的今天,2017-3-28 </ref> 。当罗斯福在1933年宣誓就职时,州政府已经关闭了所有的银行,没有人可以兑现支票或取得他们的存款。失业率大约是25%,而且在主要的工业或矿业中心更高。1929年[[ 农业]] 的收入下降超过50%。1930到1933年间,844,000件非农场房贷被扣押,总计达五百万美元。[[ 政治]] 与商业领袖都害怕即将发生革命以及后续的无政府状态。在大萧条期间仍旧很富裕的[[ 老约瑟夫·P·肯尼迪]] 在数年之后说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曾说过我愿意分出一半的财产──如果我可以确定[[ 法律]] 与秩序能让我保有剩下的一半的话。”
  
 
==评价==
 
==评价==
  
 根据凯因斯学派的共识(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传统上认为联邦财政政策与战争带来完全就业的结果,而货币政策只是协助这个进程。布雷福.德隆(J. Bradford DeLong)、劳伦斯·萨默斯、与克里斯蒂娜·罗默则认为经济的复兴基本上在1942年以前便已经完成,而货币政策为此复兴的重要缘由。
+
 根据[[ 凯因斯学派]] 的共识(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传统上认为联邦财政政策与战争带来完全就业的结果,而货币政策只是协助这个进程。布雷福.德隆(J. Bradford DeLong)、[[ 劳伦斯·萨默斯]] 、与克里斯蒂娜·罗默则认为经济的复兴基本上在1942年以前便已经完成,而货币政策为此复兴的重要缘由。
  
 根据彼得‧谭明(Peter Temin)、贝利‧卫格摩尔(Barry Wigmore)、高地‧艾格特森(Gauti B. Eggertsson)与克里斯蒂娜·罗默的看法,新政在经济上最大的影响、以及复兴与终结大萧条的关键,在于成功地处理了公众的期望。在第一次新政的措施之前,群众预期紧缩性的经济状况将持续(衰退、通货紧缩);罗斯福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转向,有助于使其政策目标更加可信,期望也因而转向扩张性的经济发展(经济成长、通货膨胀)。对于未来将有更高的收入与通膨的期望,刺激了需求与投资。黄金准则般的政策信条:平衡预算与小政府,此分析认为此信条的消除从内引发了期望的转向,在产出与价格复兴的原因中占了七至八成。如果策略没有转向、胡佛的政策持续下去,则1933年的经济会继续自由落体,1937年的产出会比1933年再低三成。
+
 根据彼得‧谭明(Peter Temin)、贝利‧卫格摩尔(Barry Wigmore)、高地‧艾格特森(Gauti B. Eggertsson)与克里斯蒂娜·罗默的看法,新政在经济上最大的影响、以及复兴与终结大萧条的关键,在于成功地处理了公众的期望。在第一次新政的措施之前,群众预期紧缩性的经济状况将持续(衰退、通货紧缩);罗斯福的财政与[[ 货币政策]] 转向,有助于使其政策目标更加可信,期望也因而转向扩张性的经济发展(经济成长、[[ 通货膨胀]] )。对于未来将有更高的收入与通膨的期望,刺激了需求与投资。[[ 黄金]] 准则般的政策信条:平衡预算与小政府,此分析认为此信条的消除从内引发了期望的转向,在产出与价格复兴的原因中占了七至八成。如果策略没有转向、胡佛的政策持续下去,则1933年的经济会继续自由落体,1937年的产出会比1933年再低三成。
  
 有一群经济学家认为新政实际上造成大萧条持续了更久,哈洛德‧柯尔(Harold L. Cole)与李‧欧尼昂(Lee E. Ohanian)正是其中两位,他们在研究中的结论称“新政的劳工与工业政策没有如罗斯福总统及其经济规划者所期望的、将经济从大萧条中拉升”,反而“新政的政策是大萧条持续的重要因素。”
+
 有一群[[ 经济学家]] 认为新政实际上造成大萧条持续了更久,哈洛德‧柯尔(Harold L. Cole)与李‧欧尼昂(Lee E. Ohanian)正是其中两位,他们在研究中的结论称“新政的劳工与工业政策没有如罗斯福总统及其经济规划者所期望的、将经济从大萧条中拉升”,反而“新政的政策是大萧条持续的重要因素。”
 +
 
 +
==视频==
 +
===<center> 罗斯福新政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罗斯福简介 </center>
 +
<center>{{#iDisplay:k0191tk28l2|560|390|qq}}</center>
 +
<center> 在美国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施行新政</center>
 +
<center>{{#iDisplay:m0526is9lvy|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

於 2020年2月29日 (六) 21:53 的最新修訂

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亦稱三R新政[1]

背景

1929至1933年間,工業的產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價格下降了20%,造成通貨緊縮,使得償還債務更為困難。美國的失業率從4%增加到25%。除此之外,所有受僱者中的三分之一被調降為支領較低薪資的臨時工作。綜合起來說,全國幾乎達50%的人力閒置。

新政之前,銀行內的存款沒有保險,當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時,存戶也損失了他們的存款。當時沒有國家安全網、沒有公共失業保險、也沒有社會安全法案。救濟窮人的責任在於家庭、私人慈善機構、與地方政府,但是年復一年卻每況愈下,需求直升、救濟的資源遠遠供不應求。

蕭條的經濟摧毀了這個國家[2]。當羅斯福在1933年宣誓就職時,州政府已經關閉了所有的銀行,沒有人可以兌現支票或取得他們的存款。失業率大約是25%,而且在主要的工業或礦業中心更高。1929年農業的收入下降超過50%。1930到1933年間,844,000件非農場房貸被扣押,總計達五百萬美元。政治與商業領袖都害怕即將發生革命以及後續的無政府狀態。在大蕭條期間仍舊很富裕的老約瑟夫·P·肯尼迪在數年之後說道:「在那些日子裡,我曾說過我願意分出一半的財產──如果我可以確定法律與秩序能讓我保有剩下的一半的話。」

評價

根據凱因斯學派的共識(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傳統上認為聯邦財政政策與戰爭帶來完全就業的結果,而貨幣政策只是協助這個進程。布雷福.德隆(J. Bradford DeLong)、勞倫斯·薩默斯、與克里斯蒂娜·羅默則認為經濟的復興基本上在1942年以前便已經完成,而貨幣政策為此復興的重要緣由。

根據彼得‧譚明(Peter Temin)、貝利‧衛格摩爾(Barry Wigmore)、高地‧艾格特森(Gauti B. Eggertsson)與克里斯蒂娜·羅默的看法,新政在經濟上最大的影響、以及復興與終結大蕭條的關鍵,在於成功地處理了公眾的期望。在第一次新政的措施之前,群眾預期緊縮性的經濟狀況將持續(衰退、通貨緊縮);羅斯福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轉向,有助於使其政策目標更加可信,期望也因而轉向擴張性的經濟發展(經濟成長、通貨膨脹)。對於未來將有更高的收入與通膨的期望,刺激了需求與投資。黃金準則般的政策信條:平衡預算與小政府,此分析認為此信條的消除從內引發了期望的轉向,在產出與價格復興的原因中占了七至八成。如果策略沒有轉向、胡佛的政策持續下去,則1933年的經濟會繼續自由落體,1937年的產出會比1933年再低三成。

有一群經濟學家認為新政實際上造成大蕭條持續了更久,哈洛德‧柯爾(Harold L. Cole)與李‧歐尼昂(Lee E. Ohanian)正是其中兩位,他們在研究中的結論稱「新政的勞工與工業政策沒有如羅斯福總統及其經濟規劃者所期望的、將經濟從大蕭條中拉升」,反而「新政的政策是大蕭條持續的重要因素。」

視頻

羅斯福新政 相關視頻

羅斯福簡介
在美國大蕭條的年代,羅斯福施行新政

參考文獻

  1.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一起去留學網,2017-01-16
  2. 羅斯福新政時間 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歷史上的今天,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