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绥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绥德

绥德一般指绥德县,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绥德全县辖4乡12镇,66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5.95万(2016年)。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绥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中文名称: 绥德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省榆林市

下辖地区: 辖12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名州镇

电话区号: 0912

邮政区码: 7180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

面 积: 1878平方千米

人 口: 35.95万(2016年户籍人口)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机 场: 榆林榆阳机场

火车站: 绥德站

车牌代码: 陕K

行政代码: 610826

行政区划

2015年6月28日,撤销绥德县韭园沟乡,并入名州镇;撤销满堂川乡,设立满堂川镇;撤销张家砭乡,设立张家砭镇;撤销白家碱乡,设立白家碱镇。 [1]

地理环境

位置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经110°04′~110°41′,北纬37°16′~37°45′。东靠吴堡,西接子洲,南邻清涧,北连米脂,东北角与佳县接壤,东南隔黄河与山西省柳林县相望。绥德县城距榆林地区驻地榆林县城120公里,距省会西安市600公里。

绥德县地处陕北腹地,历为陕北交通枢纽。南达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内蒙,东抵吴堡、山西,西到定边宁夏。横穿晋、秦、宁的307国道与纵贯陕、蒙的210国道在绥德县城相交。[2]

地貌

绥德县地势东北部最高,东南部最低,总的趋势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步降低。绥德县在海拔607.8米至1,287米之间,平均海拔920米。黄河在县东南界弯曲南流。无定河由县北向东南贯流。

大理河由县西北向东南流,于县城东北入无定河。淮宁河由县西南向东北流,于邓家楼入无定河。绥德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附区,是典型的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峁状为主。又由于黄河与无定河的切割和冲积,形成无定河河川地和黄河峪谷区。

气候

绥德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年平均气温9.7度,无霜期165天,年总辐射量(光量)为132.49千卡/cm2。年平均气温为9.7℃。一年中最热的是7月,月平均气温为24℃;最冷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零下7.5℃。气温年较差为3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5.4℃。

资源

水资源

绥德县境内河流全属黄河水系,流经的一级河流有黄河,二级河流有无定河,四级河流有大理河、淮宁河,五级河流有义合河。绥德县五级以下河流共483条。所有大小河流包括入境流量,共计径流量990.86立方米/秒,其中自产水量0.8381立方米/秒,入境流量990.0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12.4776亿立方米。 [3]

植被资源

自然植被面积为831230亩,占绥德县总土地面积的30%,覆盖度为10~20%,生长的主要是灌木、野草和野花。灌木主要有柠条、酸枣、乌柳、羊厌厌等。野草有400多种,其中主要有18科80多种,以菊科、禾本科为主,次为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旋花科、百合科等。野花有4类、60多种、100多个品种。

林业用地面积102767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7.09%,其中有林地343906.5亩,灌木林地121亩,疏林地932亩,未成林造林地82697.3亩,苗圃地240亩,宜林地599775.2亩,森林覆盖率15.4%。

动物资源

兽类:有狐狸黄鼠狼松鼠老鼠野兔、“兔鼠子”、等。 禽类:有麻雀喜鹊子、啄木鸟老鹰鹞子猫头鹰燕子天公鸡斑鸠布谷鸟乌鸦蝙蝠、“腊嘴”、“清翅”、“柏皱皱”、“鸽虎”等。

虫类:有蝎、蚂蚁、蚊子、臭虫、蝴蝶、蜂(土蜂、马蜂、黄蜂等)、蜻蜓、螳螂、蚂蚱、蜘蛛、蟋蟀、萤火虫、屎克郎、蜥蜴、“毛油夜”、壮地虫、“捎秃子”、“鞋地虫”、粟灰螟、瓢虫、蚜虫、粘虫、红蜘蛛、蝼蛄、地老虎、金龟子、金针虫、枣步曲、油旱等。

人口

2012年,绥德县总人口365238人,比2011年增加2114人,其中:城镇人口147556人,城镇化率40.4%,共有134535户,比2011年增加3543户。生人口6022人,出生率为16.5‰;死亡人口2805人,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3217人。人口性别比为108:100。[4]

经济

农业

1940年绥德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所有制的变革和体制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1949到1989年,绥德县农业总产值由1401万元提高到6111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由1297万元提高到4243万元,林业产值由2万元提高到469万元 ,农业收入由1972年的713万元提高到1989年的684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由628万元提高到5102万元,林业收入由10万元提高到614万元, 副业收入由58.3万元提高到276万元。

粮食作物总产量由22178吨提高到48798吨,平均亩产由22公斤提高到82公斤;林木面积从不足万亩发展到62.11万亩; 1989年,水利建设使水浇地面积增至53066亩,占绥德县农耕地面积的6.6%;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25.3平方公里,占绥德县总面积的50%。

2012年,绥德县粮食种植面积382296亩,油料种植面积149151亩,粮食产量87932吨,平均亩产230公斤;其中:夏粮产量946吨,秋粮产量86986吨,油料产量20870吨。 [5]

工业

1952年,有棉纺织业56户100人,年织白土布5120丈;针织业23户26人,年织土线袜子5612双;毛织业20户60人,年织毛口袋2142条。另外还有铁业、木业、印染、皮麻、缝纫、棉花加工(推花、轧花)等。1954年,绥德县有手工业278户,其中铁业15户39人,木业87户156人,棉花加工22户45人,缝纫76户90人,染布40户50人,毛织业38户60人。

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绥德县掀起“办厂热”,共新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19个,主要有玻璃厂、地毯厂、木器厂、农机厂等,当年工业总产值为265.6万元。但由于脱离实际,贪多求快,盲目建厂,不少工厂因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低劣而被迫停产。再加上“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1963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82.3万元。1965年,又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工业总产值下降至44万元。

1970年后,又陆续新建水泥厂、化工厂、铸锅厂、五金厂、木器厂、刺绣厂、针织厂等工业企业。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生产秩序混乱,不讲核算,不讲积累,经济效益差。1976年,绥德县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46个,工业总产值为640.8万元。

1989年,绥德县有工业企业8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66个。1989年的主要产品产量,售电1150.6万度,原煤2.1万吨,水泥1.09万吨,青红砖5528万块,铁锅8.44万口,服装13.53万件,纸箱28.68万个,布鞋29.09万双,手套12.91万双,粉条0. 18万吨。工业总产值4037.1万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1978年的5.85倍,占绥德县工农业总产值10148万元的39.9%。实现利润141万元,上缴税金121万元。 [6]

2012年,绥德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8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0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0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3亿元。

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国营、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三者共存的商业体制。

1953年,根据党的政策,对市场实行严格管理,从而确立了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的变为公私合营,有的组成合作店、组,实行集体核算,自负盈亏。1958年,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撤网并点,关闭自由市场。“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由市场基本关闭,私营商业完全取消,供销合作社再度与国营商业合并,市场完全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形成商品流通渠道的单一化,商品品种单调,一些日用品和耐用品长期短缺,不得不再次实行计划供应,同时也出现了买商品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商业体制,恢复个体商业,全面开放自由市场,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1989年,绥德县商业从业人员8150人,零售点2967个,国内纯购进总额10930万元,纯销售总额16902万元。分别较1966年提高4.4倍和7.4倍,较1978年提高1.8倍和2.1倍。

2012年,绥德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8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销售额82.49亿元,零售销售额10.86亿元,住宿营业额0.71亿元,餐饮营业额1.69亿元。

交通

绥德县分别于1997年、2003年实现661个行政村村村通路、20个乡镇乡乡通油路的目标。通村路中,通沥青路176个村,通砂石路52个村,通土路433个村。公路通车里程1654.3公里,其中国道110公里,农村公路1544.3公里(县道152.5公里、乡道63.6公里、村道1328.2公里),农村公路中,沥青路面183.4公里,砂石路面120公里,无路面里程1240.9公里;晴雨通车里程413.4公里,公路养护里程371公里,公路绿化里程140公里,公路桥梁12031延米/373座,公路密度为89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2年,绥德县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89亿元,营运汽车拥有量1134 辆,其中营运货车986辆,营运客车458辆(大型客车14辆,中型客车132辆,小型客车141辆,出租车171辆,公交车51辆)。县内公交线路5条,投放公交车51辆;客运班线68条,其中省际班线车11条;跨市班线3条;市县内班线51条;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80%。[7]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1951年创办绥德工农速成中学,1955至1956年又新建初中2所、高中1所。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盲目建立6所初中、1所中专、1所大学。1961年,在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时,将这8所学校全部撤销。1965年,绥德县计有中小学622所,教师1457名,学生39895人,分别是1948年的14倍、27倍、23倍。

1985年,绥德县率先普及小学教育。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培养高中生5716名,其中考入高等院校1080名,考人中专和技工学校的2880名。1989年,绥德县有中小学461所,学生39348名,教职工3268名(其中民办教师1394名)。

绥德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34所。其中职教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1所,聋哑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制学校7所,小学40所,教学点72个。学生人数共计33831人,其中在校高中生7514人,职业中学1123人,初中生8927人,小学生16267人,教职工4232人。应届生报考人数2621人,一本上线人数为509人,上线率为19.42%;二本线以上人数为582人,上线率为41.63%。

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卫生群众组织,统一中西医药人员。1958年10月,四十里铺公社被评为陕西省“除四害,讲卫生”先进集体,获国务院“卫生典范”奖。1960年9月,四十里铺公社中心卫生院(院长王法唐)获“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奖。

1989年,绥德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不包括个人开业者),正式卫生人员由1949年的20人发展到586人,病床由1950年的10张增加到296张,医师级以上人员增至16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7名),医士189人,有农村医疗站512个,有乡村医生943人(包括持赤脚医生证的573人)。

2012年,绥德县有医院、卫生院2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262床,卫生技术人员2069人,执业(助理)医师592人,卫生防疫人员数49人。参合人数281763人,新农合筹资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350元,筹资9861.7万元,基金到位率为100%,参合率达96.48%。乡镇卫生院报付比例提升到90%,县级医院75%(中医医院80%),市级医院50%(中医医院55%),住院封顶线由原来每人每年5万元提高到13万元,门诊统筹基金由原来人均20元提高到80元。

文化艺术

陕北说书

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说书是以谱主的说唱艺术,集说唱、演奏一体。说书的内容有《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长工》。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地域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触景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

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

旅游

薛家渠遗址

薛家渠遗址,位于义合镇薛家渠村东的寨子山(亦称石磊山)上,遗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范围东西为300米,南北为240米。遗址偏下地带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篥上部分则多是晚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面积11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个,墓葬一座,遗迹为圆形袋状窖穴,长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长方形竖穴土圹墓。

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黑、红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楔形点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和云雷纹。陶器有直领分裆柱足鬲、肩饰、云雷纹或方格纹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纺轮、陶垫、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锤等,骨器有匕、锥、针、管 、纺轮等。

李广寨遗址

李广寨遗址,位于韭园沟乡李家寨村北100米的山峁上。寨墙石砌,面积东西400米,南北180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过绳纹灰陶罐。据《绥德州志》载,此处为汉李广寨。

天下名州石牌楼

天下名州石牌楼,位于绥德县城南五里的学子大道与210国道丁字交汇处,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 。

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有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雅题“天下名州”四个大字。 [8]


祥云山

祥云山,位于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等十三座庙,有钟楼、鼓楼、封神楼并列而建,两边对称为左灵宫,右瘟神殿,拾阶而上为真武祖师大殿,左为七真殿,右为五祖殿,整个庙宇为典型的对称建筑。

名优特产

绥德油旋

绥德油旋,是绥德很有名气的一道美食,绥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绵软,油香扑鼻。若乘热用刀沿边划口,填入凉拌猪头肉,名为“狮子大张口”。

油馍馍

绥德油旋,绥德的一种风味小吃。饼状,中间有小孔,较小。由土豆、白面、荞面、糖等杂粮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味道甘甜、可口。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

洋芋擦擦,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

风景图集

视频

大美绥德(绥德城市形象篇 )


=== 绥德旅游8分钟完整旅游片 ===

参考来源

  1. 历史沿革,党政机关网,2015-08-05
  2.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 新浪网,2017-12-19
  3. 绥德县河流介绍, 三秦游网,2012-12-03
  4. 绥德县政府介绍, 票务网,
  5. 2012年度绥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烟草市场网,2013-12-17
  6. 绥德县政府介绍, 票务网,
  7. 2012年度绥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烟草市场网, 2013-12-17
  8. 天下名州石牌楼, 榆林绥德县天下名州石牌楼旅游指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