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绯红湿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绯红湿伞
图片来自flickr

绯红湿伞学名Hygrocybe coccinea),俗称猩红罩(scarlet hood)、猩红蜡伞(scarlet waxcap)或义红蜡伞(righteous red waxy cap)[1],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湿伞属(Hygrocybe)。

这种真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地区,东至中国日本,西至英国美国,均有绯红湿伞的踪迹。

生态习性

绯红湿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并且经常在草地上出现。每年的夏末秋季期间,这种真菌都会在北半球各国出现。在英国,这种真菌通常会在深秋无霜期出现[2]。在北美,这种真菌会在冬季红树林或]]混合林地]]出现[3]

除了欧美外,中国日本印度尼泊尔均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

形态特征

绯红湿伞的菌盖细小,最初呈钟形,但随著年龄增加会渐渐变平。其直径为2–5厘米(¾–2英寸),颜色为猩红色,触感较为具粘性[4]

菌褶是连生的,它们之间的间距较大,并且呈黄红色。

绯红湿伞的孢子印呈白色。其菌柄高2–5厘米(¾-2英寸),厚0.3–1厘米(⅛-⅓英寸),没有菌环,颜色为红色,而底部颜色则为黄色[5]

菌肉呈黄红色,并且只有淡淡的气味和味道。其椭圆形担孢子(basidospore)的大小为7–9.5 x 4–5微米。

澳大利亚曾有两种真菌被错误地划为绯红湿伞,但现在已成为了独立品种。这两种真菌分别是小红湿伞Hygrocybe miniata)和干多拉湿伞Hygrocybe kandora)。

分类和命名

绯红湿伞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Jacob Christian Schäffer)于1774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绯红伞菌Agaricus coccineus)。

1838年,瑞典生物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将这种真菌重新归类为蜡伞属

而于1871年,保罗·库默尔(Paul Kummer)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源自拉丁文词汇“coccinea”,意思是“猩红”[6]

食用价值

绯红湿伞并没有毒,因此是一种食用菌。但是,这种真菌的菌肉只有淡淡的味道,因此并不受欢迎。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 《野菇图鉴》By周文能、张东柱 - 台湾馆出版社2005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 Mushrooms demystifie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flesh169-4 By David Arora 1986
  • Some Higher Fungi from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SNP) and its adjoining areas, Nepal By Giri A, Rana P – journal : Scientific World 2007
  • Mushrooms By Phillips R - Pan MacMillan 2006
  • Fungi of Australia: Hygrophoraceae By Young, A.M. -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CSIRO, Canberra, ACT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