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绀糸威南蛮胴具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绀糸威南蛮胴具足
图片来自amp.cn.bluerock.es

绀糸威南蛮胴具足》(日语:紺糸威南蛮胴具足こんいとおどしなんばんどうぐそく Kon ito odoshi nanbandou gusoku),又名绀绳南蛮甲胄,是日本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的一件铠甲。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产。

作品介绍

基本资料

由头盔(兜),胴甲(胸甲),腰甲裙(草折及佩楯)三个部分所组成,所以称为具足。头盔高20.5 cm,胴甲长45.0 cm,腰甲裙长28.0 cm。材质为金属(铁),皮革,绳线等等。依据钵的构造推测为舶来品,但就整体工艺(如右腋钉有合叶)来看应为日本制造。

特色

这件盔甲属于日本铠甲分类中的南蛮胴(仿欧洲风格的日本铠甲),以及当世具足(江户时代用以区别传统铠甲的说法)。它同时具有日本传统铠甲的特征以及西方盔甲的特征。

  1. 胴甲:这件作品的胴甲部分中间棱线明显突出,腰部中心从左右两边向下缘呈现尖顶的形状。它短小的形状明显受到米兰白铠的影响
  2. 头盔(兜):这件作品的兜具有日本具足的立物(たてもの)、錣(しころ)(护颈)、钵(はち)等基本构造,却少了吹返的重要特征,而受欧洲盔甲的影响,模仿羽毛装饰的方式在头盔上加上犛牛白毛,代表了名字中“威”的意思
  3. 腰甲裙:以传统的作法,用绀色绑绳制成的,是名字“绀糸”的由来。
  4. 手部有传统的笼手(こて),膝部有佩盾,腿部有胫挡,是传统日本铠甲特色;面部特别增加面挡,是西方铠甲的特色。总体来说装备齐全,可用于实战,而盔甲上也有发现枪炮的弹痕,传言是德川家康试验欧洲铠甲的强度所产生。
  5. 头盔正面左右饰有榊原一族的家徽“源氏车轮”的莳绘,推测是受赐之后自行加绘而成。[1]

日本铠甲与时代背景概述

日本武士传统

日本的传统盔甲主要为大铠胴丸腹卷等等,而兼具兜,胴,草折与佩盾的全身性装甲则称为具足。主要由金属,皮革,绳线的的材料制成,作为战场上的人体防御装备。

包含了钵(はち)、忍绪(しのびのお)、錣(しころ)、眉庇(まびさし)、立物(たてもの)、附物(つきもの)、吹返。其中立物是十分重要的构造,他起初具有模仿鬼神的意象的战场上威吓效果,而后来常作为各家武士的主要装饰象征,其造型变化多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手部具有笼手的保护构造,膝部有佩盾,腿部有胫挡,腰部下方具有草折及佩楯等传统构造。

西洋盔甲以及贸易

随著火药武器的频繁使用,再加上与欧洲贸易而来的西方铠甲风格的引进,在战国时代逐渐产生南蛮胴南蠻胴,也就是仿西方进口铠甲而改良的盔甲,可以更有效的防御火炮攻击。当时引入的铠甲的手部与腿部的设计被省略,又为了要适应日本的山战的高低落差,于是加入了日本元素。并且,在胴的设计方面模仿哥德式铠甲的例子十分常见,也有模仿西方风格而改良兜的立物装饰的例子。

于是,那时产生了一种由胴丸改造而融合日本传统与西洋风格的盔甲。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为了将当时风格型态的盔甲与传统盔甲做区隔,而将当时样态的盔甲称为当世具足当世具足当世具足。当世具足不像大铠胴丸那样具有固定的样式,它的风格因为西方盔甲的冲击,随武士的不同而变化多样,并且更大胆地做出如不对称等装饰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性。举例而言,伊达政宗本多忠胜的具足的立物都十分有特色。 并且,在频繁交战的情境下,武家们在制造具足时重视战场上的实用性以及大批量生产效率,以供给大量步兵实战使用。

铠甲发展史整理

  • 上古时期~平安时代前期(~10世纪): 短甲与挂甲,简单朴素的以绳索将甲片串联。
  • 平安时代中期~镰仓时代(11~13世纪):大铠、胴丸、腹当,它们具有日本传统风格。
  • 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13~16世纪):随著战争的频繁化,胴丸和腹卷纯铁甲的轻便及实用性有利于步兵战,逐渐使其取得主要地位。
  • 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16~17世纪):轻便、坚固而实用的当世具足成为主流,随著南蛮胴的引入,铠甲的样式变化多样。

传承

德川家康于庆长5年关原之战(西元1600年)前夕赐与家臣,德川四天王榊原康政,为榊原家家传世品,今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