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犛牛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犛牛
犛牛
原圖鏈接  
  • 犛牛
  • 拼音:máo niú
  • 英文:yak
  • 同義詞條:豬聲牛,

西藏牛,馬尾牛


犛牛 [1] 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中國犛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犛牛分類

犛牛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綱:哺乳綱Mammalia
  •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 科:牛科Bovidae
  • 屬:牛屬Bos
  • 種:犛牛B. grunniens

犛牛的起源

犛牛是中國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特產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觀牛種。藏語叫雅客,國外通稱為「yak」,即為藏語的譯音。犛牛的叫聲象豬鳴,所以又稱它為豬聲牛。《史記·孝武本紀》載:「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西方國家見其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犛牛的尾巴如象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將其物種進化的結論運用到家畜起源的問題上,認為家畜是經人馴養的野生動物而產生的。

仿古犛牛頭
根據達爾文學說,一切動物或牛種,不管是現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現已滅絕的,彼此都有着不同遠近程度的親緣關係。如果它們的形態和內部結構等相似之處越多,生殖隔離程度越小,它們的親緣關係就越近,或他們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時間就越近。否則,它們脫離開共同祖先後,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進化時期,有的在萬年甚至百萬年。

2013年的家養犛牛,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獻上,都說是起源於中國的西藏;2013年的野犛牛,是家養犛牛的祖先。但從中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發現的犛牛化石考證,不論現今分別在中國藏北高原崑崙山區的野犛牛,或是由野犛牛馴養而來的家犛牛,都是距今三百多萬年前(更新世)生存並廣為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原始犛牛,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現世界屋脊--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能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的牛種。因此,可以這樣說,犛牛起源於歐亞大陸的東北部;現今的家養犛牛和野生犛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後代,他們之間不存在先代、後代的關係。2013年的野犛牛,也不是家犛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我國歷史上,殷周時期即開始用犛牛與普通牛、瘤牛進行雜交,現今沿青藏高原邊緣還有一個廣闊的接觸地帶,他們之間通過能育的母犏牛進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現存的犛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國外的犛牛

犛牛是分布於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的高山、亞高山地區的特有牛種。飼養犛牛的國家除了中國以外,還有蒙古吉爾吉斯俄羅斯塔吉克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蒙古是中國以外犛牛頭數最多的國家。蒙古犛牛的來源,蔡立認為是由古羌人在青藏高原馴化的犛牛,隨着古羌人的遊牧和遷移,越過崑崙山和經由克什米爾、帕米爾、天山南北,最後到達阿爾泰山杭愛山脈地區的。

犛牛酥油
吉爾吉斯犛牛主要分布於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的吉爾吉斯東南部地區。蔡立認為是犛牛在我國青藏高原被馴化後,越過崑崙山脈,經由帕米爾進入吉爾吉斯的。俄羅斯犛牛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接壤地帶的阿爾泰和布里亞特地區。蔡立認為中國青藏高原的犛牛翻過崑崙山脈進入阿爾泰地區後形成的。塔吉克犛牛主要分布於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地區。其來源與以上吉爾吉斯犛牛、俄羅斯犛牛類同。


印度犛牛主要分布於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及克什米爾地區和東北部阿薩姆邦北部地區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區。蔡立認為,是犛牛在青藏高原馴化後,翻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些山口,進入南坡高山草地後形成的。與中國西藏犛牛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生活習性
犛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m,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 寒冷季節,犛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絨毛,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犛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並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犛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激流;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生產性能

  • 1.產肉性能 據1980年12月測定,成年閹犛牛(12頭)平均體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淨肉率42.5%。
  • 2.泌乳性能 據測定(不包括犢牛哺食量),初產母犛牛日平均產乳量為0.68~1kg;?經產母犛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為150d左右,年產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 3.產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犛牛年產毛量為1.17~2.62kg;幼齡牛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徑為64.8~72.9um,兩型毛直徑為34.8~39um,絨毛直徑為16.8~20.3um;粗毛長度為18.3~34cm,絨毛長度為4.7~5.5cm。
  • 4.役用性能 閹犛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挽用。一般馱貨50~100kg,?日行?20?~35km,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kg,相當於平均體重的78.8%,高的可達115.8%。 用作騎乘,單乘日行30~40km。500m騎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鍾,生理狀況即可恢復正常。

生長繁殖
公犛牛一歲左右即有性行為,但無成熟精子,兩歲性成熟後即可參加配種;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後則逐漸減弱,個別老齡公犛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現。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30~40,此時受胎率較高,個別可達1:50~7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母犛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個別的在1~1.5歲時有發情表現,有的3~3.5歲才發情配種。在正常年景,個別飼放管理好的母犛牛群,繁殖成活率為60%左右,差的僅30%~40%。母犛牛一年一產者在60%以上,兩年一產者約30%左右,雙犢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長達15年。 母犛牛季節性發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產犢,4~5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10月份產犢。 發情周期平均為21.3天,個體間差異大,14~28天者占56.2%。發情持續期為41~51天。一般在發情12h以後排卵,有的在發情終止後3~36排卵。妊娠期為256.8(250?~260)天。犛母牛一般泌乳期為150——180天,每頭牛產奶量450—600公斤,秋後屠宰胴體重110——200公斤,屠宰率為50-60%。

經濟價值

犛牛骨飾品
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 人們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燒犛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藝品,骨頭是藥材。犛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 犛牛產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產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燒犛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犛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稱,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

視訊

青海好牛!犛牛渾身是寶 產值達104億



參考文獻

  1. 移至 犛牛.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