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糖人[1]  [2],是以熬化的蔗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當時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目录

發展由來

吹糖人技藝的普遍發展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

糖人制作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手艺人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因加入颜料色素而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偏冷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为勺形铲形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如今出于卫生考虑,人们购买糖人更多地出于观赏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变黑变质

过去的工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

以前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19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制做糖人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庙会上还可见到,糖人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糖畫的題材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

制作工艺

糖人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画和塑三种型態,即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

吹糖人是把糖料吹制成各种造型。据说吹糖人技艺始于初,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跳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

也有一說,吹糖人的祖師爺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画糖人

画糖人是在石板或銅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制作过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

画糖人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糖画的内容多时鸟兽花虫,也有些高手制作复杂的戏剧人物,很是精妙。

做糖畫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他的頭腦里。做糖畫必須胸有成竹,要趁熱一氣呵成,他們汲取了傳統皮影製作的特徵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來就來,張飛趙雲、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隨著縷縷糖絲的飄灑,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籤,便大功告成。

塑糖人

塑糖人是用模具塑造造型。

參考資料

  1. 糖人-記憶裡的古早味,文化銀行
  2. 畫糖人,中華傳統民俗技藝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