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恰·伊利亞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米爾恰·伊利亞德 |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年3月13日-1986年4月22日),出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個軍人家庭。
羅馬尼亞宗教史學家、哲學家、科幻小說作家,被認為是現代宗教史學的奠基人之一。[1]
他對宗教的解讀開風氣之先,成為宗教研究影響至今的範例。其基於宗教提出的「聖顯」(hierophanies)理論將人類對現實的體驗分為聖與俗兩部分。伊利亞德更特別重視「宗教史」研究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
生平
1956年,伊利亞德以訪問教授的身份應邀到美國芝加哥主持哈斯科爾講座,次年任芝加哥大學宗教系主任和教授等職,與同事將芝加哥神學院建設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從此伊利亞德與美國宗教史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
著述
1928年到1931年,在印度學習印度瑜伽和奧義書,同時刻苦學習梵文,印度的三年經歷成為他學術生涯中極其厚重的一筆。
1961年主編出版了《宗教史》創刊,成為美洲大陸宗教研究的一份重要刊物。80年代,伊利亞德的學術聲名日盛,擔任《宗教百科全書》的主編。在他去世一年之後,16卷本的《宗教百科全書》正式出版。這部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數以百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參與的著作的出版,為伊利亞德的學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2]
近年來,隨著弗朗西斯·科波拉導演的電影《沒有青春的青春》上映,伊利亞德的同名原著小說——法語版名為《一個世紀的時間》——也一度成為熱點。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還有《孟加拉之夜》和《克里斯蒂娜》。[3]
伊利亞德的小說充滿宗教的奇幻色彩。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彷彿一體之兩面。在這個意義上,他後來的學術研究彷彿是他小說寫作的延續,因為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探索精神救贖的奧秘,比如,運用伊利亞德的術語,如何在現代社會重新認識人類生命的「超歷史性」?或者,說得更文學一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獲得神秘甚至神聖的啟示?要知道,結果吉凶難測,充滿玄機。在這方面,詩人和宗教學家興趣類似。在《形象與象徵》的序文中,喬治·杜梅齊爾就說,伊利亞德「首先而且始終是一位作家、一位詩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