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笋兰 |
中文学名: 笋兰 拉丁学名:Thunia alba (Lindl.) Rchb. f. 分 类:兰科花卉 科 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盛 花 期 :夏季 种 : 笋兰 族 :树兰族 |
笋兰(学名:Thunia alba (Lindl.) Rchb. f.):地生或附生草本,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叶薄纸质,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高30-55厘米,地下具粗短根状茎及大量纤维根。总状花序长4—10 厘米,具2—7朵花,花大,白色,唇瓣黄色而有橙色或栗色斑和条纹, 仅边缘白色, 蒴果椭圆形。 笋兰花期6月,果期不详,在我国主要产于四川西南部(盐边、木里、米易、冕宁)、云南西南部至南部(镇康、景东、景洪、勐腊、勐海)和西藏东部。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植物特征
本属花艳丽,有些种类供观赏。陆生兰或附生兰;高30-55厘米,地下具粗短 根状茎及大量纤维根。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通常具10余枚互生叶,基部有数枚抱茎鞘,初时全部包藏于 叶鞘内,秋季叶脱落后仅留筒状鞘,貌似多节竹笋。叶薄纸质,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具筒状鞘并抱茎,有关节,花后叶片凋落仅留下筒状鞘;筒状鞘长2-4厘米,后期变为干膜质。总状花序长4-10厘米,具2-7朵花;花苞片大,宽椭圆形至狭椭圆形,舟状,长3-5厘米,薄革质,宿存;花梗和子房长2.5-3厘米;花大,白色,唇瓣黄色而有橙色或栗色斑和条纹,仅边缘白色;萼片狭长圆形,长4-5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渐尖;花瓣与萼片近等长,稍狭;唇瓣宽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几不裂,长4-5厘米,宽2.5-3厘米,上部边缘皱波状,有不规则流苏或呈啮蚀状;唇盘上部有5-6枚褶片,褶片不规则裂成短流苏;基部的距圆筒状,长约1厘米,宽3-3.5毫米,先端钝;蕊柱长约2厘米。蒴果椭圆形,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6月[1]。
适应环境
本品多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林下岩石上或树权凹处,也见于多石地或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
本属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其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2]。
区域分布
笋兰主要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笋兰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盐边、木里、米易、冕宁)、云南西南部至南部(镇康、景东、景洪、勐腊、勐海)和西藏东部。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3]。
品种分类
笋兰属,兰科,5种,分布于印度、泰国至印度尼西亚,其中笋兰T. alba(Lindl. )Reichb. f. 亦产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本属花艳丽,有些种类供观赏。陆生兰或附生兰;茎长而直立,丛生,无假鳞茎;叶多枚,有关节;总状花序顶生,具大而宿存的苞片;花大而艳丽;唇瓣具5条或更多的纵脊,基部有短距;蕊柱细长,顶端具二狭翅,无蕊柱足;蕊喙3裂;花粉块8,蜡质,具花粉块柄。
繁殖方法
笋兰主要采用分枝进行繁殖,笋兰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
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
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
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4]。
栽培技术
笋兰的栽培极为便利。在满足其光、温、水等要求的情况下即能生长和开花。每年3~4月间当植株茎基部长出新芽时,需进行重植。盆栽可选用疏松通气的蛭石、水苔作基质。在整个生长季节可把植株置于光照充足处,一般不必进行遮光处理,但同时必须保证充足的水肥。除在春季栽植后进行追肥外,生长期应每月施液肥1次。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笋兰具数朵花,花苞片较大、宿存、舟状、花大、艳丽,可供观赏。
园林用途
笋兰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花大而美丽,芳香,观赏极佳。适于盆栽或花坛种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