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建校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并陆续汇聚了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几个主要前身校的藏书以及该校第一任校长陈宝琛的私家藏书等。随校名变迁,1953年图书馆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1972年又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为本馆题写馆名。1991年仓山校区馆建成,2006年5月旗山校区馆正式开放。自1982年至今,该馆一直是福建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所在。同时,该校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书380多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1]、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的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 目前设有一馆两区,由仓山校区图书馆和旗山校区图书馆组成,两个校区图书馆实现了通还通借,资源共享。

目录

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创建、发展,基本上与福建师范大学相同步。其藏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建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并陆续汇聚了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几个主要前身校的藏书以及学校第一任校长陈宝琛的私家藏书等。

1951年,福建协和大学、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学院等合并成立福州大学,随之各前身校的图书馆(室)藏书一并归入福州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达30余万册。

1953年,随校名变迁,图书馆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2]

1970年,福建师范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而停办,图书馆90多万册书刊资料被整体封存。

1972年,学校复办,图书馆又随学校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为该馆题写馆名。

1991年,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图书馆建成。

2006年5月,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正式开放。1982年至2013年,该馆一直是福建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所在馆。

馆藏资源

自学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为代表的近代福州藏书家大量捐赠其珍藏之后,又经该馆几代同仁的悉心觅访,搜辑遗佚,馆藏文献,蔚为大观,驰名东南。

截至2013年,该管拥有藏书264万册,具有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门类齐全等特点的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体系。其中线装古籍1.9万多种、20余万册,属元、明、清旧椠及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近900种、1万余册,截至2013年,已有25部典籍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及闽人着述的收藏最为丰富,其中福建省、府、州、县、镇志基本完备,清代以前的闽人别集600余种,闽人家谱百余种。专藏学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捐赠的“陈宝琛书室”,部分秘籍佳本,以专制木箱庋藏,缥缃琳琅,古朴书香。另有500多幅宋、元、明、清的历代名家书画和近万张金石碑拓,不乏稀世珍宝。

此外,17世纪以来,外国人记述中国的1000余种外文原版书、“五四”前后的一批代表性报刊、民国文献、受赠的价值800万元人民币、 1000多种30000多册的《中华再造善本》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1300多份毕业论文等,亦为馆藏特色,弥足珍贵。

在数字信息资源方面,中外文电子图书近50万册,已购入重庆维普、清华期刊、人大复印资料、 World Scientific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30余个,并加大馆藏特色数据资源开发力度,自建一系列特色资源数据库,形成印刷型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信息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该馆已荣列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该馆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及其难以估量的学术史料与历史文物价值。

场馆规模

伴随师大发展的步伐,该馆建筑总面积已达到5.62万平方米。其中仓山校区图书馆于1991年10月落成,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A 、 B 、 C三区人字型,馆舍设计结构合理,使用灵活,通风采光良好,基本适应国际上图书馆藏阅结合和大开架的现代化管理趋势。拥有2000多个阅览座位,一个数字信息检索中心,配置220台电脑,年均接待读者50余万人次。旗山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于2006年5月8日正式开放。旗山校区图书馆是一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布局、设施、色彩运用等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与旗山校区朝气蓬勃、大胆创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也是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富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其外观庄重大气、高雅,建筑空间采用当前国际流行的“同一柱网、同一层高、同一荷载”的模数式结构,形成灵活隔断、富于变化的开放空间格局,实现藏、借、阅、网、管理一体化,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美国3M防盗监测系统,实行一卡通管理,完全满足全开放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现代化的需求。旗山校区图书馆设有2000平方米的数字多媒体阅览室和两个分别容纳500人和1000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以及会议室、接待室、展厅等现代化设施场所,主体设计馆藏容量可达300万册,现已有100多万册图书向读者开放,并已建成拥有460台电脑的数字信息检索中心供读者使用。

馆内现设六部一室,分别为采编部、文献借阅一部(仓山校区馆)、文献借阅二部(旗山校区馆)、信息技术部、古籍特藏部、外文部、办公室及福建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自1982年至今,该馆一直是福建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馆,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委员会委员馆之一)等业务部门和机构。

馆藏管理

该馆现有正式工作人员121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4人,副高职称人员32人,中级职称人员51人。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馆内现设:采编部、文献借阅一部(仓山校区馆)、文献借阅二部(旗山校区馆)、信息技术部、古籍特藏部、外文部、办公室等6部1室。

该馆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成绩斐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故馆长金云铭教授就在整理福建私立协和大学“陈氏书库”之时,筚路蓝缕,开风气之先。尔后,历代的古籍整理研究者,长期面对独具特色的馆藏古籍资源,坚持爬梳抉剔,钩玄提要,编目叙录,启示津梁。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项目、中国古籍整理“九五”重点规划项目等。部分科研成果,还分别荣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福建省第四届、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三届、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该馆计算机运用起步较早。1986年自行开发的“图书馆汉字以太网信息系统”,是国内第一家在微机局域网上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系统,获福建省1988年度优秀软件产品奖。在此基础上升级的“3+网图书馆信息系统”和国家教委资助开发的“386(486)微机多用户图书馆集成系统”,不仅应用于该管各部门,而且还在省内外十几个单位图书馆推广使用。并在1991年11月“首届中国图书设备用品及现代化技术展评会”上,以上两项成果分别荣获现代化技术“优秀成果奖”和“成果奖”。2001年,经过多方论证,更新采用了国内用户最多、联网性能佳的深圳图书馆ILA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书刊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全校师生可便捷通过校园网访问图书馆主页,在网上检索馆藏书刊目录,并可通过网络查询新书动态及了解个人借阅情况等。

视频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相关视频

鲁豫参观男生寝室福建师范大学24小时图书馆,太厉害了
别人家的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24小时书房向本校师生开放

参考文献

  1. 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豆丁网,2016-12-07
  2. 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搜狐,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