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马寺 - 青海省贵德县白马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海省贵德县白马寺

中文名;白马寺

位置;青海贵德县

藏语;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

建立时间;1709年

白马寺,藏语称"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又称"却夫旦格",意为"佛塔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境内,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

白马寺占地120亩,规模宏大、环境幽静。寺内文物丰富,大经堂中供有两部《甘珠尔》和噶玛乳必多杰所塑胜乐金刚像等;护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现被列为青海省省级保护文物。

序言介绍

寺,藏语原称“扎西切浪涛”(意为“吉祥佛法洲”),又称“却夫旦格”,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人扎巴嘉措出生于河西镇贺尔加村,曾两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获得格西学位,曾任青海塔尔寺第十二任堪布。 白马寺初建于加毛山下,并建有显宗学院。约在清嘉庆年间,由三世活佛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搬迁白马寺于现在地址。四世、五世活佛均对该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工作,使之规模不断扩大。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堪布、大法台,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噶尔哇”(府邸)。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所直辖的属寺。[1]

白马寺闻名省内,不仅在于它的寺院地位,还特别在于它精美奇特的门楼。白马寺门楼为三层横枋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第一层每面六拱,二、三层每面各三拱,每一层屋顶重檐双椽,筒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馏金双鹿灵芝,光彩夺目。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彩艳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巍峨险峻,又雍容华贵。据说,像白马寺这样的门楼在省内再无第二。不仅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在内。那就是,当大风吹来时门楼会颤颤悠悠,有时甚至左右摇晃,初次登临不免让人害怕,但自建成至今已200余年,却能够完好如初。  

旅游景区

白马寺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白马寺六景: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从此便有了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称。由如琇和尚赋诗并楷书的白马寺六景碑刻,现嵌于竺法兰殿门外南侧壁间。

山门

白马寺的山门为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造型优美,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生,1935年方迁至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东为“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

山门外,山门外总占地面积23亩,面向国道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过牌坊即放生池,有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周围石栏环绕,水中鱼吮残红,善男信女可临池放生。左右两侧绿茵铺地,中心设花池,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龛,乃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在白马寺的东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晨钟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间上的迷梦客,而且也给来此击钟鼓者带来了吉祥如意!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史载:白马寺原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更妙的是,只要白马寺的大钟一响,远在25里之外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鸣!"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这口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为了恢复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三年前,由日本朋友出资修建了现在的新钟、鼓楼,敲响了数十年不闻的"马寺钟声"。此钟声又一如既往的迎送着人间岁月及海内外来朝拜祖庭的佛子及游客。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层大殿。歇山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雕龙塑莲,两端饰鸱尾,脊正面有"风调雨顺"四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四字。此殿是元代的建筑物。经明、清两代重修。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故名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皆体躯魁梧、威风凛凛,是清代的泥塑作品。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

据说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原非如此,只是在隋唐后,即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经常身背一条布袋,四处行乞,随地卧寝,出语不定,形如疯癫,被称作"布袋和尚"。他所提的布袋,真乃宝袋,一切所需,应有尽有。圆寂时他留下了四句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故此后世人皆以为他即是弥勒佛的化身,并供奉在佛寺的第一层殿中,使人们看到这一乐哈哈的佛像后,有一种解脱自在、法乐无比的感觉。

大佛殿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物,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正脊上有"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个大字,是明代所建。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乃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持经卷)、普贤菩萨(手拿如意)。二菩萨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胁侍释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称"释迦三圣",为明代泥塑作品。外边两侧站立的是散花天女。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为明代建筑。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也是指此。目前每年元旦时,这里都要举办传统的撞钟活动

大雄殿

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后在明清时期曾予以重修。该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旁设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两位天将韦驮、韦力,手持法器,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栩栩如生。这是寺内造像艺术最为精湛,装饰最为富丽的一层大殿。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

大雄殿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在唐代时,它是寺院的主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着韦力、韦驮二天将,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侧。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宫收藏,1972年被调拨给了白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内。除此以外,该殿的侧壁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壁佛5056尊。

相关视频

千年古寺 白马寺

参考资料

  1. 青海贵德县白马寺美景 , 快资讯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