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馬寺 - 青海省貴德縣白馬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海省貴德縣白馬寺

中文名;白馬寺

位置;青海貴德縣

藏語;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

建立時間;1709年

白馬寺,藏語稱"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又稱"卻夫旦格",意為"佛塔寺",位於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境內,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

白馬寺占地120畝,規模宏大、環境幽靜。寺內文物豐富,大經堂中供有兩部《甘珠爾》和噶瑪乳必多傑所塑勝樂金剛像等;護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現被列為青海省省級保護文物。

序言介紹

寺,藏語原稱「扎西切浪濤」(意為「吉祥佛法洲」),又稱「卻夫旦格」,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人扎巴嘉措出生於河西鎮賀爾加村,曾兩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獲得格西學位,曾任青海塔爾寺第十二任堪布。 白馬寺初建於加毛山下,並建有顯宗學院。約在清嘉慶年間,由三世活佛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搬遷白馬寺於現在地址。四世、五世活佛均對該寺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工作,使之規模不斷擴大。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堪布、大法台,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噶爾哇」(府邸)。白馬寺很早就是塔爾寺所直轄的屬寺。[1]

白馬寺聞名省內,不僅在於它的寺院地位,還特別在於它精美奇特的門樓。白馬寺門樓為三層橫枋斗拱歇山頂式閣樓,每層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頂,第一層每面六拱,二、三層每面各三拱,每一層屋頂重檐雙椽,筒瓦鋪面,四角高挑,橫脊豎脊以鏤空雕花青磚砌成,上飾龍頭磚雕。最高層橫脊上塑有餾金雙鹿靈芝,光彩奪目。門樓木結構,以礦物顏料繪以金龍金鳳、浮雲花卉,色彩艷麗,經久不褪。門樓整體巍峨險峻,又雍容華貴。據說,像白馬寺這樣的門樓在省內再無第二。不僅如此,其門樓尚有玄妙在內。那就是,當大風吹來時門樓會顫顫悠悠,有時甚至左右搖晃,初次登臨不免讓人害怕,但自建成至今已200餘年,卻能夠完好如初。  

旅遊景區

白馬寺北依邙山,南臨洛河,有大小建築百餘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閣,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白馬寺六景:如琇和尚於「禪誦之餘」,「偶拈古蹟六事,綴以韻言」題為「白馬寺六景」,從此便有了著名的「白馬寺六景」之稱。由如琇和尚賦詩並楷書的白馬寺六景碑刻,現嵌於竺法蘭殿門外南側壁間。

山門

白馬寺的山門為牌樓式的三洞弧券門,單檐歇山頂,正面鑲嵌「白馬寺」匾,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寺門外有相對而立的青石馬兩匹,造型優美,形態溫順,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生,1935年方遷至此。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圓冢墓,東為「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為「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墓碑立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墓周還有鐘鼓二樓等。山門內為白馬寺的主體建築,自南向北,地勢漸次升高。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它其實是白馬寺原先的山門,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韋馱、彌勒佛像,明代時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

山門外,山門外總占地面積23畝,面向國道有四柱三間石牌坊一座,過牌坊即放生池,有三石拱橋跨池南北,池周圍石欄環繞,水中魚吮殘紅,善男信女可臨池放生。左右兩側綠茵鋪地,中心設花池,形成一種風格自然的人間淨土。 彌勒佛龕,乃一貼金雕龍木龕,龕頂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條不同姿態的"龍"。雕工精細,活靈活現,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藝術品。在彌勒佛背後的站像,乃韋馱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須彌山,擔任護持道場,而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在白馬寺的東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樓,東樓懸鐘,西樓架鼓。"晨鐘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間上的迷夢客,而且也給來此擊鐘鼓者帶來了吉祥如意!作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是白馬寺"六景"之一的"馬寺鐘聲",是歷代文人騷客嘆詠禮讚的古都文物勝景。史載:白馬寺原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杵擊,鐘聲四野傳響。更妙的是,只要白馬寺的大鐘一響,遠在25里之外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鳴!"洛陽兩古鐘,東西相和鳴"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這口大鐘是由明代太監黃錦等鑄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樸大方,鐘聲渾厚悠揚,輕輕一擊,餘音裊裊,歷久方息。為了恢復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馬寺鐘聲",三年前,由日本朋友出資修建了現在的新鍾、鼓樓,敲響了數十年不聞的"馬寺鐘聲"。此鐘聲又一如既往的迎送着人間歲月及海內外來朝拜祖庭的佛子及遊客。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內的第一層大殿。歇山頂,正脊中央飾圓形"佛光","佛光"兩旁雕龍塑蓮,兩端飾鴟尾,脊正面有"風調雨順"四字。脊背面有"國泰民安"四字。此殿是元代的建築物。經明、清兩代重修。殿內兩側供奉着四大天王像,故名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別表示風、調、雨、順,皆體軀魁梧、威風凜凜,是清代的泥塑作品。殿中間供奉的是一尊滿面笑容、赤腳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的彌勒佛,又稱"歡喜佛"。

據說大肚彌勒佛的形象原非如此,只是在隋唐後,即五代時,浙江奉化有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經常身背一條布袋,四處行乞,隨地臥寢,出語不定,形如瘋癲,被稱作"布袋和尚"。他所提的布袋,真乃寶袋,一切所需,應有盡有。圓寂時他留下了四句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知。"故此後世人皆以為他即是彌勒佛的化身,並供奉在佛寺的第一層殿中,使人們看到這一樂哈哈的佛像後,有一種解脫自在、法樂無比的感覺。

大佛殿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主體建築物,殿頂九脊、筒瓦覆蓋,飛檐挑角,斗拱華蓋。正脊上有"佛光普照,法輪常轉"八個大字,是明代所建。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為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覺,法力廣大",故名"大佛殿"。釋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訶迦葉尊者,乃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釋迦佛右邊站立的是阿難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釋迦佛左右兩側的坐像分別是:文殊菩薩(手持經卷)、普賢菩薩(手拿如意)。二菩薩作為"智慧"與"德行"的化身,來脅侍釋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稱"釋迦三聖",為明代泥塑作品。外邊兩側站立的是散花天女。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為明代建築。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制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釋迦牟尼和阿難、迦葉二弟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殿後有觀世音菩薩像。殿東南角懸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鍾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也是指此。目前每年元旦時,這裡都要舉辦傳統的撞鐘活動

大雄殿

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後在明清時期曾予以重修。該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十分壯觀。上有大鵬展翅,蛟龍飛舞。旁設樓梯,可供人上下,可謂是"殿中樓閣"。天棚上畫着蓮花圖案,色彩艷麗,牆壁上掛着萬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兩位天將韋馱、韋力,手持法器,守衛左右。十八羅漢分列兩旁,栩栩如生。這是寺內造像藝術最為精湛,裝飾最為富麗的一層大殿。殿內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

大雄殿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在唐代時,它是寺院的主殿。殿內供奉「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着韋力、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宮收藏,1972年被調撥給了白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內。除此以外,該殿的側壁還有木雕佛龕,供奉着壁佛5056尊。

相關視頻

千年古寺 白馬寺

參考資料

  1. 青海貴德縣白馬寺美景 , 快資訊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