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背矶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背矶鸫
白背矶鸫[原图连结]图片来源

中文学名:白背矶鸫
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鹟科 Muscicapidae
属: 矶鸫属 Monticola
种: 白背矶鸫 M. saxatilis

白背矶鸫

白背矶鸫 : 属小型鸟类(约为19厘米)。

分布地理 : 欧洲非洲亚洲西伯利亚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中国大陆。

中国分布 :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1]

物种模式 : 产地在瑞典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2] 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对应的<ref>标签

夏季雄鸟:与栗腹矶鸫的区别在缺少黑色脸罩,背白,翼偏褐,尾栗,中央尾羽蓝。

冬季雄鸟体羽黑色,羽缘白色成扇贝形斑纹。雌鸟比蓝矶鸫雌鸟色浅,上体具浅色点斑,且尾赤褐似雄鸟。

雄鸟

整个头、颈,上背和肩辉蓝色或灰蓝色,嘴黑褐色,下背和腰白色或多或少沾蓝色,翅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其馀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脚褐色。[3]

除初级飞羽外,大都具白色端斑,较长的尾上覆羽棕栗色,其馀尾上覆羽灰蓝色,中央一对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基部棕栗色,其馀尾羽棕栗色、胸、腹至尾下覆羽棕色。

雌鸟

雌鸟自头顶至腰灰褐色或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在上体形成鳞状斑。

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

尾上覆羽棕栗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基部棕栗色,外侧尾羽棕栗色。

颏、喉污灰白色,喉两侧具暗褐色次端斑,其馀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色、具暗褐色鳞状次端斑。

虹膜

暗褐色。

栖息环境

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活动于高山坡地草甸岩石间灌丛中。

生活习性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松散的小群。

行为

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既能在地上慢步行走,也能跳跃和疾速奔跑,有时也栖于石头上或灌丛上,慢慢地上下摆动著尾,当发现活动的昆虫时,才飞去捕食。鸣声清脆、婉转。

有时与其他鸟混群。炫耀时雄鸟尾羽展开振翅飞行,下落时两翼及尾展开轻滑而下。

鸣叫声

包括清晰的“diu-a-chak”及似伯劳的轻柔串音“ks-chrrr”。鸣声似蓝矶鸫,但较轻柔而流畅。

迁徙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3-4月迁来中国繁殖,10-11月迁走。

觅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每年5-7月,通常营巢于山岩岩壁缝隙间和岩石间。

巢筑

主要用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垫有须根和细草茎,有时也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结构较粗糙,隐蔽甚好。

巢状

巢呈碗状或杯状。

孵化

每窝产卵4-6枚。

卵淡蓝色或蓝绿色、偶尔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 ,卵的大小为23-30毫米×17-21毫米。

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