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琼·狄迪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年12月5日 - 2021年12月23日 )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市,美国著名作家。出版过五本小说,和七本非小说作品。

由于她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服役,加上她的家人经常性的搬家,她没有定期上学。1943年或1944年初,她的家人搬回沙加缅度,而她的父亲前往底特律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防务契约的协商。

1956年,狄迪恩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英语文学士学位。

1956年-1963年,担任《时尚》杂志的特写编辑。

1968年,出版非虚构文集《向伯利恒跋涉》,可以说是她最为人称道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誉为“一部丰富的作品,呈现出美国当下最出色的散文书写”。

1960-70年代的美国文坛,她的作品独树一帜。狄迪恩的风格和气质在时尚界也颇为出名。

2021年12月23日,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87岁。据狄迪恩的出版商克诺夫(Knopf)出版社透露,她的死因是帕金森症的并发症。[1] [2]

代表作

《向伯利恒跋涉》(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1968年)

取自叶芝名诗《第二次降临》的结句,“然后是怎样凶暴的巨兽,终于轮到了它的时日,/正疲沓地走向伯利恒去投生?”是一部杂文集,描绘了二十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州的社会生活。狄迪恩在这部作品的扉页随笔中详细探讨了圣弗朗西斯科二十世纪中期盛行的毒品文化。[3]

《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2005年)

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死,关于疾病,关于死亡的机率和运气,关于幸与不幸,关于婚姻、孩子和记忆,关于悲伤,关于人们愿意或不愿意面对死亡……”完全颠覆了固有观念。  

这本书是狄迪恩生活经历的日记,该书于狄迪恩丈夫去世一年后(2003年)发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丈夫和女儿,也为了重新整理和思考支离破碎的信念。[4]

小说

《河流奔涌》(Run, River,1963年)

《顺其自然》(Play It As It Lays,1970年)

《祈祷书》(A Book of Common Prayer,1977年)

《民主》(Democracy,1984年)

《他最不想要的东西》(The Last Thing He Wanted,1996年)

散文作品

《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1979年)

《萨尔瓦多》(Salvador,1983年)

《迈阿密》(Miami,1987年)

《亨利之后》(After Henry,1992年)

《政治小说》(Political Fictions,2001年)

《我从何而来》(Where I Was From,2003年)

《定见:自9.11以来的美国》(Fixed Ideas: America Since 9.11,2003年)

《老派蒂蒂安》(Vintage Didion,2004年)

《为了生存我们欺骗自己》(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蓝色之夜》(Blue Nights,2011年)

(South and West: From a Notebook,2017年)

电影剧本

(The Panic in Needle Park,1971年)

《顺其自然》(Play It as It Lays,1972年)

《一颗新星诞生》(A Star Is Born,1976年)

《真实告白》(True Confessions,1981年)

(Up Close & Personal,1996年)

《偶然》(As it Happens,2012年)

家庭生活

丈夫

约翰·格雷戈里·邓恩(John Gregory Dunne)

也是一位作家,两人曾联合创作了《一个明星的诞生》(1976年版)和《打不开的锁》《因为你爱过我》《毒海鸳鸯》等多部影片剧本。

女儿

金塔纳·露·邓恩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