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这是优良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玛丽·爱因斯沃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
玛丽·爱因斯沃斯
Mary Dinsmore Ainsworth

出生 (1913-12-01)1913年12月1日
逝世 1999年3月21日(1999-03-21)(85岁)
死因 中风
教育程度 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知名于 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学士终身成就奖

玛丽·爱因斯沃斯 (英语: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加拿大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格伦代尔市,逝于维吉尼亚州夏律第镇[1]

  • 在心理学领域,约翰·鲍比被称为“依附理论(又称依恋理论)”之父,[2]而爱因斯沃斯被后世称为“依附理论”之母 [3]-- 她发明的许多情境测验研究提升“依附理论”的立论,是现代“依附理论”的“基石”
  • 发明“陌生情境测验”-- 被后世视为是爱因斯沃斯最杰出的贡献[3]
  • 对儿童依附类型的划分,为之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 在《普通心理学评论》2002年发布的一项关于20世纪,前百名心理学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爱因斯沃斯的学术研究理论被后世学者在学术报告中引用次数最多的百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97位[4]

童年生活与求学阶段

爱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国宾洲顶级私立文理学院迪金森学院的毕业生,她的父亲查尔斯·萨尔特拥有历史硕士学位,在爱因斯沃斯出生时,她的父亲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制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亲玛丽是一名家庭主妇。爱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期望他们的三个女儿都能在学术获得优异的成就。

爱因斯沃斯是一个早熟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她的母亲每周都会去当地的图书馆,为她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1918年,在爱因斯沃斯5岁的时候,因为她的父亲工作升迁及公司搬迁的关系,爱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爱因斯沃斯自此在多伦多成长,并在此完成了她的学业。

爱因斯沃斯在15岁时阅读威廉·麦独孤的著作《人物性格与生活行为》(1926年)后,她说:“我还从不曾想过,一个人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行为和感受的源头,而不是单纯关注外界力量的影响,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后她便决定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爱因斯沃斯在她16岁时,她被多伦多大学心理学荣誉课程录取,此荣誉课程仅录取五名学生,而她是此五名学生中唯一的女性 --- 在1935年拿到学士学位后,爱因斯沃斯决定继续留在多伦多大学进修。在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在1939年发表其博士论文 《基于安全概念的调整评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3]

学术生涯

爱因斯沃斯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其母校担任教师。后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妇女军团,并担任陆军考官,她的职责包括管理临床评估和人员评估测试。不久后她升级成为加拿大妇女军团人员主任顾问,并于1945年升升成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沃斯回到多伦多大学继续教授人格心理学。

1955年至1974年期间,她长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任教授。于1975年搬至维吉尼亚州的夏律第镇,在维吉尼亚大学教学并定居。在1984年成为维吉尼亚大学的名誉教授退休。退休后,她在1989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在199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学士终身成就奖。

爱因斯沃斯于1999年3月21日,因中风去世于维吉尼亚州的夏律第镇,享年85岁。[1][3]

婚姻虽短暂,却造就许多成果

玛丽·爱因斯沃斯与婴儿
原图链接

在1950年,爱因斯沃斯与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伦纳德·安斯沃思结婚,为了方便安斯沃思在伦敦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婚后他们移居伦敦。 可惜,他们的婚姻关系只维持了10年,于1960年离婚。在他们10年的婚姻中,因为安斯沃思的求学及职业生涯的关系,爱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国伦敦和乌干达。也让她有机会和许多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见面,其中包括:

  • 她在报纸上看到英国很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征召实验助理的广告,因此加入他的研究团队和鲍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婴儿与母亲分离对婴儿个性的影响。
  • 1954年,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团队远赴非洲乌干达的坎帕拉,他们共去了乌干达六、七个村庄,爱因斯沃斯更学会当地的语言。
  • 在乌干达的这段期间,爱因斯沃斯进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婴”观察。并因实地观察及研究,爱因斯沃斯进而发表其第二本著作,《乌干达的婴儿期》。[3][5]



学术贡献

陌生情境测验

爱因斯沃斯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Test)。

“依附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小孩子一出生就会依赖身边重要的人(妈妈),让自己免于受到外在的威胁,并发展成自我与外界互动的方式。[6]

在1965年,爱因斯沃斯进一步拓展了鲍比的依附理论,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测验。在测验中,幼儿会被带进一个陌生的房间,房间内摆满玩具。母亲在场时,幼儿会被鼓励去探索周遭环境;但几分钟后,一位陌生人会进来,接著母亲会离开。在经过这次短暂分离之后,母亲又会回到现场。

研究人员要研究观察,母亲离开房间以及重回房间时,幼儿的反应如何?通过分析儿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场景中的反应,来测试婴儿或儿童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并进而划分儿童不同的依附类型。

爱因斯沃斯发明的情境测验研究方法,及对儿童依附类型的划分,为之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6]

亲子关系基本类型

爱因斯沃斯根据陌生情境测验,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依附类型,分别称为:[7]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这种婴儿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深入的研究显示70%的婴儿属于这个安全型依附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是关心,爱护的,体验到这种安全型依并附的孩子知道妈妈是关心他们的,即使当妈妈不在时身边,孩子也了解妈妈是关心他们的。在这种安全型依附成长的婴儿和孩子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回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这些孩子当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虽然会哭,但似乎不是那么伤心或难过。奇怪的是,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转过身就爬开了。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回避型依附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而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妈妈一离开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让婴儿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这些孩子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但是当妈妈回来并想靠近孩子的时候,孩子很难被安抚,而且看起来还很生气。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抗拒型依附型。在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不很负责也不关心,而孩子则对妈妈反应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特别高兴。

以依附理论看两性互动

爱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测验研究工作使后世学者,和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论”及理论的不同风格,更进一步让我们了解,这些风格如何影响个体成年后的社交行为。

依附关系并不只是影响婴儿,儿童和母亲互动的关系,爱因斯沃斯认为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际关系时,特别是亲密关系,这些特点仍会显露出来,终其一生依附关系都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的两性关系和其他人的互动关系和社交生活。[8]

以上三种中,以矛盾型依恋的孩童最易于长大后产生成人后另一半分离的焦虑。他们可能会以用嚎啕大哭、吵闹等阻止对方离开;失败的话会情绪低落,又会尝试与对方疏离,好让自己别太伤心;要是对方仍不回来的话,他们会尝试接受分离,正常生活,但想到对方时仍会伤心。[9]

当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侣),如果是伴侣患上分离焦虑的话,简单一个拥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依附理论是近年来探索爱情及两性关系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10]

主要著作

  • 《儿童保育与爱的成长》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 《乌干达的婴儿期》 (Infancy in Uganda,1967 )
  • 《依恋模式》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

视频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

《爱情也可以很科学》 依附理论的介绍与应用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