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是優質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瑪麗·愛因斯沃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emoved Category:1913年出生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Good article}}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honorific_prefix  =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 honorific_prefix  =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行 44: 行 46: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jp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sites.google.com/a/nvusd.org/mary-ainsworth-biography/  圖片來源:瑪麗·愛因斯沃斯 ]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jp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sites.google.com/a/nvusd.org/mary-ainsworth-biography/  圖片來源:瑪麗·愛因斯沃斯 ] ]]
 
-->
 
-->
'''瑪麗·愛因斯沃斯'''  ({{lang-en|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ref name="Psychologists and Their Theories for Students">[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3101023/http://www.highbeam.com/doc/1G2-3456300011.html Ainsworth, Mary D. Salter    ]</ref> 是一位加拿大籍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于[[ 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ref name=“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依恋理论]</ref>
+
'''瑪麗·愛因斯沃斯'''  ({{lang-en|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 加拿大]] [[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ref name=“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依恋理论]</ref>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ref name="NYT">[https://www.nytimes.com/1999/04/07/us/mary-ainsworth-85-theorist-on-mother-infant-attachment.html Mary Ainsworth, 85, Theorist On Mother-Infant Attachment]</ref><ref name=“AttachFS">[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Mary Ainsworth: mother of attachment theory]</ref>
+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 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ref>--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 '''發明「陌生情境測驗」-- 被後世視為是愛因斯沃斯最傑出的貢獻'''<ref name=“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ref>
+
* '''發明「陌生情境測驗」-- 被後世視為是愛因斯沃斯最傑出的貢獻'''<ref name=“每日頭條"/>
  
 
* '''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 '''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 '''在《普通心理學評論》2002年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愛因斯沃斯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ref name="www2.webster.edu">[http://www2.webster.edu/~woolflm/ainsworth.html|title=Mary D. Salter Ainsworth]</ref><ref>[http://m.9toutiao.com/showinfo-8-283377-0.html 心理学江湖2-心理学界的女神]</ref>
+
* '''在《普通心理學評論》2002年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愛因斯沃斯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ref>[http://m.9toutiao.com/showinfo-8-283377-0.html 心理学江湖2-心理学界的女神]</ref>
  
==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sychology.sunysb.edu-1">[http://www.psychology.sunysb.edu/attachment/pdf/mda_autobio.pdf  Mary D. Salter Ainsworth  ]</ref>==
+
==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
*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
+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 。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 愛因斯沃斯是 家中 長女 下面還有二妹妹 ,她的父 母非常重視教育 期望他們 三個女兒都能 在學 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
 愛因斯沃斯是 一個早熟孩子,三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閲讀 書籍。1918年 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 因為 她的父 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 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 [[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 此完成了她的
  
* 愛因斯沃斯 在3 開始 ,她的 母親每週都會 當地 圖書館 ,為 她選擇適合因斯沃斯閲讀的書籍
+
 愛因斯沃斯 在15 時閱 [[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 ,她 說:「'''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 內心, 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 影響 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後她便決定要成 一名心理學家
  
* 1918年,在 愛因斯沃 斯5 因為 的父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使得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 ,愛因斯沃斯 自此 在多倫多 成長 並在此完成了她 的學
+
愛因斯沃 斯在她16 歲時,她 [[多倫多 大學]] 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 ,愛因斯沃斯 決定繼續留 在多倫多 大學進修。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在1939年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獲得多倫多大學 博士 <ref name=“每日頭條"/>
  
* 愛因斯沃斯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她說:「''' 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的影響,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 」之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 學家。
+
== ''' 學術生涯''' ==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3.pn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lang=de 原圖鏈接:依附 論測驗]]]
  
* 愛因斯沃斯在 她16歲時,她被[[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 獲得博 士學位後,留在 其母校擔任教師 。後 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 她在1942 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 職責包括管理臨床 評估 和人員評估測試。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愛因斯沃斯回到 多倫多大學 繼續教授人格心理 學。
** 在1935年拿到學 士學位後, 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 留在 多倫多大學進修
 
** 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 後,
 
** 在1939 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 調整 評估 》(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獲得 多倫多大學 的博士
 
  
== ''' 術生涯''' <ref name=“知乎"/><ref name=“每日頭條"/>==
+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 ]]當任教授。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在[[ 維吉尼亞 ]] 教學並定居。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退休。退休後,她在198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並在199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2.pn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ikivisually.com/wiki/Mary_Ainsworth  圖片來源:加拿 婦女軍團少校 ] ]]
 
  
* 愛因斯沃斯 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 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
+
 愛因斯沃斯 於1999年3月21日 因中風去世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享年85歲 <ref name=“知乎"/><ref name=“每日頭條"/>
  
* 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 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 為少校。
+
== '''婚姻雖短暫 卻造就許多 果''' ==
  
* 第二次世界 後,愛因斯沃斯 倫多 繼續教授人格 心理學。
+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jpg | thumb | 280px |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 <br>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 原圖鏈接]]]
 +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 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 婚,為了方便安斯沃思在[[倫敦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婚 他們移居[[倫敦]]。
 +
可惜,他們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於1960年離婚。在他們10年的婚姻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 ,愛因斯沃斯 陪伴安斯沃思 不同地方,包括英國 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 有影響力的心理 家見面,其中包括:
 +
* 她在報紙上看到[[英國]]很有名的發展 心理學 家[[約翰·鮑比]]徵召實驗助理的廣告,因此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
 +
* 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學會當地的語言。
 +
* 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0">[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7046 人際的「溫度」,依附的基礎──依附理論系列(十四) ]</ref><br><br><br><br>
  
*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翰霍普金斯大 ]]當任教授。
+
== ''' 術貢獻''' ==
  
* 最後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在[[維吉尼亞大學]] 教學並定居。
+
[[File: 陌生情境.jpg |缩略图|left|400px|[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圖片來源:陌生情境測驗 ] ]]
  
* 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退休。
+
=== '''陌生情境測驗''' ===
  
* 退休後,她在1989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 學貢獻
+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 貢獻 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 並在1998 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 心理學學士終 身成 就獎
+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在1950 代所提出。小孩子一出生就 依賴 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 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 <ref name=“pansci">[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ref>
  
* 愛因斯沃斯 於1999年3月21日 世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 享年85歲
+
  在1965年, 愛因斯沃斯 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 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在測驗 ,幼兒會被帶進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 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 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 '''婚姻雖短暫,卻造就許多成果'''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0">[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7046 「溫度」 依附 基礎── 依附 理論系列(十四) ]</ref>==
+
  研究 員要研究觀察,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 互動關係 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 的依附 類型
*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婚後,他們移居[[倫敦]]以方便安斯沃思至[[倫敦大學]]完成他博士學位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jpg | thumb | 300px | 瑪麗· 愛因斯沃斯 與嬰 兒 <br>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   原圖鏈接] ]]
+
 愛因斯沃斯 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 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
  
* 可惜 他們的婚姻 關係 只維持了10年 於1960年離婚。
+
===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
 +
  愛因斯沃斯根據陌生情境測驗 界定了親子 關係 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 分別稱為:<ref>[https://read01.com/J74N7z.html#.XVm7nq33Xos 安斯沃斯的依戀主義如何影響孩子一生?]</ref>
  
他們婚姻關係的10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 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 和許多 影響力 的心 理學家見面,其中包括:
+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這種嬰兒 媽媽離開 時候 會有 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 時候就會很開 而且可以 快平靜。深 入的研究 顯示70%的 嬰兒 屬於這 安全型依附型 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是關心 愛護 的, 體驗到這種安全型依並附 孩子知道媽媽是關心 他們 即使 媽媽不 時身邊 孩子也 解媽媽是關心他們 的。 在這種安全型依附成長 的嬰兒 和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 英國 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 她在報紙上看到鮑比徵召實驗助理的廣告,因此加 的研究 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 嬰兒個 性的影響
 
** 1954年 為了更深入 研究 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 [[坎帕拉]], 他們 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 愛因斯沃斯更學會 地的語言。
 
**  烏干達的這段期間 愛因斯沃斯進行 第一次“母嬰”觀察 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 的嬰兒 期》
 
  
== '''學術貢獻''' ==
+
2 、迴避型 依附 (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 這些 孩子 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 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 是,當 媽媽 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 轉過身就爬開了。 陌生情境測驗中 大約20% 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 依附 型。 媽媽在 這種關係中,對 孩子的 需要不是特別 孩子 媽媽 離開後很焦慮 媽媽一離開就 哭, 其他 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 這些 子還害怕陌 環境。
<!--
 
[[File:依附理論 2.jpg | thumb | 350px | left | 陌生情境測驗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lang=de 原圖鏈接]]]
 
-->
 
===''' 依附 理論'''===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 愛因斯沃斯根據鮑比在其所發表的著作 《依附和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1969)中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ref>[https://www.abebe.org.br/files/John-Bowlby-Attachment-Second-Edition-Attachment-and-Loss-Series-Vol-1-1983.pdf  Attachment and Loss]</ref>
 
* 小 孩子 一出生就 依賴身邊重要 人( 媽媽 讓自己免於受到外 的威脅 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 方式。<ref name=“pansci">[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 title=  依附 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ref>
 
媽媽在孩子 人格形成 的關 鍵時期(0-3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階段內 ,孩子 媽媽 之間的互動關係 反映及影響孩子長 後的兩性關係及和 其他人 的社交生活。 <ref>[https://read01.com/AJRo07O.html#.XVlx6q33Xot  4種依戀類型 帶給 子4種截然不同的人 ! ]</ref>
 
  
=== '''陌生情境測驗''' ===
+
3、抗拒型 依附 (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 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 的時 孩子很難 安撫 而且看起來還很 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 。在這 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 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 當媽媽 離開時, 孩子 焦慮 ,母親 回來時也 特別高興
<!--
 
[[File:陌生情境1.png | thumb | 400px | 陌生情境測驗 <br> [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原圖鏈接] ]]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3.png |缩略图|left|300px|[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圖片來源:陌生情境測驗 ] ]]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在1965年,她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 依附 理論,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 在情境測驗中,幼兒會被帶進一個陌生 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 時, 幼兒會 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 一位陌 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 。在 經過 次短暫分離之後 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母親 離開 房間以及重回房間 時, 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 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 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 母親 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 同的依附類型。愛因斯沃斯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
 
  
===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
+
=== '''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
愛因斯沃斯根據陌生情境測驗,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ref>{{Cite web |url = https://read01.com/J74N7z.html#.XVm7nq33Xos | title = 安斯沃斯的依戀主義如何影響孩子一生? | date = 2016/10/10 | publisher = 親親寶貝網 | language = 語言 | accessdate = 2019-08-19 }}</ref>分別稱為:
+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這種嬰兒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研究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安全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是關心,愛護的,體驗到這種安全型依並附的孩子知道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即使當媽媽不在時身邊,孩子也了解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在這種安全型依附成長的嬰兒和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而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媽媽一離開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ref name="NYT"/><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 title=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 language=zh | date=2016-03-09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
 
  
  以上三種中 以矛盾型依戀 的孩 童最易於 長大 後產生 成人 後另一半分離的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 好讓自己 太傷心;要 對方 不回 來的 話, 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 生活 ,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 。<ref name= “kk">{{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psychology/6l9m29m.html | title= 「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 language=zh | date=2018-05-10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1}}</ref>  
+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 兒童和母親互動 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 長大成人 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 別是 親密關係,這些特點 會顯露出 ,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 兩性關係和其 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 生活。<ref name= “壹讀">[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ref>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 我們就會去 賴身邊重要 的人 (例如家人、朋友、伴侶),如果是伴侶患上 分離焦慮的話, 簡單一個擁抱就 最直 的安慰。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 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ref name= “失落">{{cite web |url=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 | title= 你是 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 language=zh | date=2017-03-25  | publisher=失落戀樂園 | author=花園園丁 | accessdate=2019-08-18}}</ref>
+
  以上三種中 以'''矛盾型 戀''' 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 後另一半 分離 焦慮 。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 的話 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 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 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 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 仍會傷心 。<ref name="kk">[https://kknews.cc/psychology/6l9m29m.html 相處課」 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ref>
  
 +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ref name=“失落">[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  「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
<!--
 +
[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
-->
  
== 主要著作 ==
+
== ''' 主要著作''' ==
[[File:愛因斯沃斯 love.jpg | thumb | 260px | left | <br>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br> [https://alchetron.com/Mary-Ainsworth 原圖鏈接] ]]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60px" style="text-align:left">
[[File:Infancy.jpg | thumb | 180px | Right |《烏干達的嬰兒期》<br> [https://www.amazon.com/Infancy-Uganda-Infant-Care-Growth/dp/0801800102 原圖鏈接] ]]
+
File:愛因斯沃斯 love.jpg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br> [https://alchetron.com/Mary-Ainsworth 原圖鏈接]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 patterns of attachment.jpg | thumb | 600px | center | <br> 《依戀模式》<br>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Patterns_of_Attachment.html?id=zUMBCgAAQBAJ&source=kp_cover&redir_esc=y 原圖鏈接] ]]
+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 patterns of attachment.jpg |《依戀模式》<br>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Patterns_of_Attachment.html?id=zUMBCgAAQBAJ&source=kp_cover&redir_esc=y 原圖鏈接]
 
+
File:Infancy.jpg |《烏干達的嬰兒期》<br> [https://www.amazon.com/Infancy-Uganda-Infant-Care-Growth/dp/0801800102 原圖鏈接]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
</gallery>
  *《烏干達的嬰兒期》(Infancy in Uganda,1967)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依戀模式》(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
*《烏干達的嬰兒期》 (Infancy in Uganda,1967
 
+
*《依戀模式》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 愛因斯沃斯的榮譽 <ref>Gold medal award for life achievement i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1998).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869-871.</ref>==
 
*1984年 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系傑出科學貢獻獎
 
*1985年 兒童發展研究協會兒童發展研究傑出貢獻獎
 
*1989年 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和皇家精神病學院榮譽獎學金
 
*1992年 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4年 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系傑出貢獻獎
 
*1996年 國際個人關係研究學會傑出職業獎
 
*1997年 美國心理學會傑出專業貢獻獎和美國兒科學會兒童發展貢獻獎
 
*1998年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參考資料==
 
{{reflist}}
 
 
 
== 外部連結 ==
 
 
 
*[http://www.feministvoices.com/mary-ainsworth/ 愛因斯沃斯介紹心理學: 女權主義之聲]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28174319/http://www.richardatkins.co.uk/atws/person/1.html 愛因斯沃斯的文章: 包括摘要和全文鏈接]
 
*[http://www.bbc.co.uk/radio/player/p00f8n6q BBC電台第4台節目: 愛因斯沃斯的專集 (Mind Changers)]
 
  
 
== 視頻 ==
 
== 視頻 ==
行 166: 行 138:
 
{{#ev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sewNrHUHU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記録片}}
 
{{#ev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sewNrHUHU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記録片}}
 
-->
 
-->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iDisplay:z0731dvt701 |480|360| qq}}<br>
 
{{#iDisplay:z0731dvt701 |480|360| qq}}<br>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br><br>
+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UJhzJtDAs |alignment= left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p/>
+
</div><div style="clear:both"></div>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UJhzJtDAs |alignment= center|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
 +
</div>
 +
<p/>
  
 +
<div style="clear:both"></div>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Category:心理學家]]
 +
[[Category:作家]]
  
 +
==外部連結==
  
[[Category: 心理學家]]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CQLshYL6w/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依戀與愛的成長]
[[Category: 作家]]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CQLshYL6w/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學術記録片]

於 2020年2月28日 (五) 14:25 的最新修訂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瑪麗·愛因斯沃斯
Mary Dinsmore Ainsworth

出生 (1913-12-01)1913年12月1日
逝世 1999年3月21日(1999-03-21)(85歲)
死因 中風
教育程度 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
知名於 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瑪麗·愛因斯沃斯 (英語: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加拿大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於維吉尼亞州夏律第鎮[1]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2]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3]--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 發明「陌生情境測驗」-- 被後世視為是愛因斯沃斯最傑出的貢獻[3]
  • 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 在《普通心理學評論》2002年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愛因斯沃斯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4]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愛因斯沃斯是一個早熟孩子,三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閲讀的書籍。1918年,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因為她的父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在此完成了她的學業。

愛因斯沃斯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她說:「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的影響,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家。

愛因斯沃斯在她16歲時,她被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留在多倫多大學進修。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在1939年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獲得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學位。[3]

學術生涯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沃斯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任教授。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在維吉尼亞大學教學並定居。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退休。退休後,她在198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並在199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愛因斯沃斯於1999年3月21日,因中風去世於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享年85歲。[1][3]

婚姻雖短暫,卻造就許多成果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
原圖鏈接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為了方便安斯沃思在倫敦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婚後他們移居倫敦。 可惜,他們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於1960年離婚。在他們10年的婚姻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其中包括:

  • 她在報紙上看到英國很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徵召實驗助理的廣告,因此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
  • 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學會當地的語言。
  • 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3][5]



學術貢獻

陌生情境測驗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小孩子一出生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6]

在1965年,愛因斯沃斯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在測驗中,幼兒會被帶進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

愛因斯沃斯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3][6]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愛因斯沃斯根據陌生情境測驗,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分別稱為:[7]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這種嬰兒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研究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安全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是關心,愛護的,體驗到這種安全型依並附的孩子知道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即使當媽媽不在時身邊,孩子也了解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在這種安全型依附成長的嬰兒和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而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媽媽一離開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8]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後另一半分離的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9]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10]

主要著作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 《烏干達的嬰兒期》 (Infancy in Uganda,1967 )
  • 《依戀模式》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

視頻


戀愛關係中的四種依附理論了解一下 是沒有安全感又黏人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