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珍妃井(张建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珍妃井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珍妃井》中国当代作家张建全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珍妃井

在我看来,北京有两个知名的叫井却已不是井的地方,一是王府井,二是珍妃井。

前者是明代在紫禁城东华门外,有一口甜水井,井的周边建有十几座王府,而那口井在为各个王府供应生活用水。久而久之,人们便称那井是“人家王府的井”或“王府井”了。再往后,朝代更替,城市变迁,人们慢慢地就把那口水井和那些王府所占之地看成一个区域。那个区域什么名儿呢?叫王府井。这么一看,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地区、王府井商圈的名称,好像都是被井水“冲灌”出来的呢。

后者原名叫八宝琉璃井,位于紫禁城内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里。此井是宫内一口普通水井,后因慈禧太后在此井溺杀了珍妃,后人便改叫它珍妃井。

中国许多地名或建筑物名,其来由多与这俩“井”大同小异,不过在我看来,用珍妃为一口井命名,却有那么一点偷懒之嫌,似乎也失敬于苦命的珍妃。你想一想,既然为王府供水或者王府家门口的水井,叫王府井,那么八宝琉璃井,既不是珍妃家的井,也不是供珍妃使用的井,为什么叫珍妃井呢?不就是因为慈禧太后溺杀珍妃于此井么?既然如此,那也应该叫它“珍妃蒙难井”才合适呀。也许有人会说,珍妃蒙难井简称一下,不就成为“珍妃井”了么?这样说当然也可以,但我却认为,这么一简称,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慈禧太后杀害珍妃的直观印象,好在珍妃井一旁的墙壁上挂着的导示牌上有文字说明一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现井眼上放置井口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

显而易见,溺死珍妃的是太监崔玉贵等人,但凶案主使者是慈禧太后。

人们在重温这个惨烈的故事时,多数是同情珍妃而憎恨慈禧的。既然如此,我建议故宫博物院应在“珍妃井”的导示牌上增加“蒙难”二字。

你如果想参观珍妃井,可从午门进入故宫,然后避开中线,经过东六宫,再按导示牌指引的方向,就能看到珍妃井。

这口被人忘记真名的井,相比故宫其它宫殿,其实没有多少观赏价值,但却因为有了珍妃惨死的故事,便令不少游客好奇。要知道,明清两朝,倘若皇上杀人,按照惯例,常常是“推出午门斩首”!正常情况下,皇上是不会使用宫里的水井来杀人的。这样的成本太大了。你想,杀一个人,废一口井,那紫禁城有多少井才够呀!况且,在皇宫里到处杀人,那皇宫岂不成了凶宫?那吉祥如意的风水能不受损吗?显然,溺杀珍妃是个例外。慈禧虽不是皇上,但却胜似皇上。她杀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当朝皇上的宠妃。

这个故事要是用老百姓的家庭关系来表述,便是姨妈(慈禧)杀了外甥(光绪)的小媳妇(珍妃),姨妈替外甥的大媳妇(隆裕),即自己的娘家侄女出一口恶气。

显然, 在慈禧、光绪、隆裕这三个人的身上,同样流淌着叶赫那拉氏的血液。相比而言,只有珍妃从血缘上说,与慈禧稍稍远了一点点。

这样的关系,酿就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叫人心生疑惑一一既然是一家人,怎么就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呢?

细细琢磨故事背后的因由,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四个主角的来历吧。

一说 慈禧(1836~1908),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清咸丰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皇帝宠幸而进封懿嫔,后晋升为妃。咸丰帝病死后,那拉氏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

二说皇帝光绪(1871—1908 ),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环,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三说皇后隆裕(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

四说珍妃(1876—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德宗光绪皇帝的宠妃。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定皇后的同时,封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为瑾嫔、珍嫔。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这样亲上加亲的四个人,只因为在皇宫里过日子,日子就不是平民百姓的那些衣食住行了,而成为保卫皇权的权力游戏了。这个游戏大有江山社稷,小有夫妻关系,当然也包括谁活谁死。

为了夺得皇权,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独步天下,慈禧早年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遗命时年五岁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因当时皇帝年幼,咸丰帝临终之前指定八位朝廷重臣为辅政大臣,时称“顾命八大臣”,即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同时为了防止八大臣势力过大而威胁皇权,又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掌管),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生效,以对八大臣手中的权势形成牵制。但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在数月之后联合恭亲王奕昕发动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

慈禧很快拥立年幼的儿子登基,年号开始叫祺祥,后改为同治。慈禧垂帘听政的开挂岁月正式开启。

等儿子同治长大后,慈禧为儿子娶了五个女人,但母强子弱的程度超乎别人想象。同治皇帝名义上年满十八岁亲政,但十九岁就驾崩了。史料说,同治帝与一宠妃怀有一个遗腹子。正常情况下,这是皇帝唯一的孤血,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作为亲奶奶,慈禧也必定会倍加珍惜才对。可慈禧是政治家,她不会用老百姓的思维想问题。由于怀有同治骨血的妃子,正好又是慈禧的政敌一一顾命大臣八大臣之端华的亲孙女。于是她便想,倘若这个孙子成为皇子、皇帝,那么皇权就有跌入仇家端华一脉的风险,他们要是清算我慈禧怎么办呢?

想到这里,慈禧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妃子连同未及出生的亲孙子,一起从肉体上消灭了。

失去容易掌控的同治皇帝,垂帘听政就失去了法理上的正当性。慈禧太后于是又想到了一个补救措施,她拥立外甥载湉登基,做了光绪皇帝。

可是世上有钱难买心里想。即便是慈禧老佛爷,现实也常常啪啪地打她的脸。当外甥光绪长大成人,他就慢慢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情感倾向,于是外甥皇帝与姨妈太后之间,无论在生活还是政治上都背道而驰起来。

先说生活。

慈禧为光绪选皇后时,全然不在意近亲结婚有什么遗传基因上的不良后果,她更看重的是亲上加亲。她的计划是,光绪与隆裕生了龙子,将来继承大统,她岂不是可以令叶赫那拉氏的血统,继续控制爱新觉罗氏的江山。说到此,我相信慈禧定会以汉朝的吕氏、唐朝的武氏作为榜样的。外戚干政,不通过血缘占据皇室正统是不行的。吕后当刘邦皇后,才得以书写大汉王朝的吕氏春秋;武则天当李治皇后,才能有机会在李唐王朝的基础上,再开创一个武周王朝。 慈禧在这一点上没有可能另劈蹊径,但在光绪这边来说,却有一点别的“想法”。他也许想,姨妈让我当皇帝,可以;让我娶表姐为妻,也可以;但姨妈让我把爱情分配一部分给表姐,我却办不到。因为世界上唯有爱与不爱,是不由理性决定的。我光绪爱谁不爱谁,也不由我决定呀!那可是情分缘分说了算的呀!

隆裕容貌平常,性格古板,时不时还把夫妻生活上的不如意向姑姑慈禧打点小报告,这让光绪感觉皇后更象是太后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监考老师一样。

光绪爱不上隆裕,让一心期望隆裕生子造王的慈禧,无法实现其安排大清接班人们战略意图,其姨甥不合的种子就此埋下了。

老百姓有时候不爱也能生子,因为在一夫一妻制的法治环境下,家里只有那个她,是没有选择权的。何况在百姓眼中,生存与传宗接代有时候比爱情重要。但光绪不一样,他有合法的选择权。说到此,我想慈禧也有些聪明反被聪明误。她给光绪选了后,又选了妃,那光绪爱上妃而冷落后,你能怪谁呢?

人性如此,谁有选择权而偏偏又不用选择权呢?你想吃一颗枣,而面前就只放了一颗枣时,你可能抓起来就吃了;那要是你想吃一颗枣,而面前又摆了三五颗枣呢,你大概就会不由自主地要选一颗看着顺眼的枣了。选一颗枣尚且如此,那要是选一位陪你上床的女人,岂不得好生斟酌一番?

想必光绪就是在犹豫过一段时间后,感情上渐渐倾向于珍妃了,宠幸起珍妃了,进而迷恋上珍妃。珍妃无意间成为破坏慈禧和隆裕计划的人。

光绪为什么忤逆慈禧呢?因为珍妃年轻貌美,性情活泼,不被虚套束缚,喜爱时装。她入宫时,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损寿。许多后妃唯恐避之不及。而珍妃却不排斥,她成为清宫后妃中最早的照相者。她的热情与娇媚,给郁郁寡欢的光绪皇帝带来慰籍。光绪在珍妃的温柔乡里,得到了他想要关于爱情的想象。

与所有的宫斗剧一样,光绪对珍妃每增加一份爱,慈禧和隆裕对珍妃就会增加一份嫉恨。珍妃厄运的种子自此入土下地。女人的嫉妒之心,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

再说政治。

尽管光绪在生活上不能令慈禧满意,但慈禧在名义上还是让光绪亲政了。如果光绪懂得韬光养晦,在强势的姨妈身边,走一条卧薪尝胆之路,也许命运能够得以改写。但事实证明,光绪虽然年轻气盛,却是个十足的政治菜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年轻的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支持下力主变法维新(即戊戌变法)。在光绪看来,由朕自上而下发动的变法运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能挽救大清江山,又能击垮太后一党。届时,朕就成为真正的天子,朕就有机会创造出一个“光绪盛世”。

谁知姜还是老的辣,慈禧在荣禄、袁世凯等老臣支持与配合之下,挫败了光绪包括采取武力措施针对慈禧的的阴谋,变法维新以“百日”告终、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等人被砍头,光绪皇帝自此被幽禁于瀛台。而一贯支持光绪的珍妃,也被慈禧另外囚禁。皇家情侣从此同居皇宫却难以相见。 电影《大太监李莲英》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光绪皇帝在瀛台,以行贿太监的方式,哭着哀求:“李安达(李莲英),求求你,让朕去看看珍妃,只看一眼就回,求你帮帮朕……”

本来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皇上,这时却卑微至此,看到这里,观众知道,光绪这哪儿还是皇帝!他早已成为囚犯,是无法与爱人相见的囚犯!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大清王朝更早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1900年,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前夕,慈禧决定逃往西安,她留下李鸿章等人与洋人议和。她想,我既然要走,也一定要带着造反皇帝一起走,否则,留下他在京城,难说逃亡中的康梁们会不会乖机重聚,再度联手生事?

慈禧不会给光绪这个机会的。可是带上他,再带上皇后可以,至于处处看着不顺眼的珍妃,那就算了。少了她在眼前晃,也就少了一份厌烦。

珍妃的死期就这样突然降临了,慈禧以“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溺死了珍妃。

还是上述电影一一珍妃被崔玉贵横抱着走向井边时,一边喊着我没有罪,一边哭求着太监,但很快,咕咚一声闷响,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影便消失于那口水井中。

观众看到此,无不为珍妃的惨死而同情落泪......

珍妃竟然在井水中浸泡了一年时间,当慈禧、光绪在北京外患暂除,从西安还都之后,才命人将珍妃的尸体从八宝琉璃井中打捞出来,并追封为贞贵妃。在追封珍妃为贞贵妃的谕旨中,有如下文字:“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贞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 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慈禧想以此掩盖杀害珍妃的真相。珍妃初葬于北京西直门外恩济庄,1915年她的灵柩移至清西陵粱各庄行宫,后葬于崇妃园陵。

今天,我们如果单单拿珍妃之死来评价慈禧的话,很容易失之片面的。

当然,慈禧治下的清末,国力日渐衰退,她盲目自大,采取闭关锁国之策,四处树敌且又屡战屡败,以及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宰羔羊。慈禧在这里是难辞其咎的。

珍妃死后,皇后隆裕的肚子仍然没有变化。这时的慈禧反而不再关心侄女的生育问题了。因为成为囚犯的光绪,已经没有资格生养皇子了。慈禧有了另外一个接班人计划。

1900年11月15日,慈禧的大限将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适用于慈禧,她思维清析地做了两个决定一一一是让光绪先她一天病逝;二是拥立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宣统)。

在慈禧看来,我死之前,已先溺死珍妃,今再“病”死光绪,我留下侄女隆裕,今又立一个不知对错的新皇帝,他将来长大岂不感激我?我大可以瞑目长眠了。

前些年,我国有关部门运用现代DND技术检测,发现光绪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砒霜中毒。这毒是谁下的呢?肯定不是慈禧下的?但多半是慈禧授意他人下的。

由此可见,曾有名句“你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让你一世不痛快”的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之后,就失去了让光绪和珍妃继续活下去的意愿。

光绪三十八岁死,珍妃二十四岁死,都是英年早逝,都是非正式死亡。纠其原因,恐怕就一条一一谁让他(她)当皇帝皇妃呢?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调侃地说:“问天下男人,愿做皇帝者几何?”我自己的回答是不多,反正我不想;我今天在此另加一问:“问天下女人,愿做皇妃者几何?”

我无法代天下女人回答,但我猜测,清朝的末代皇后婉容是后悔嫁入皇家的。据史料记载,婉容曾经常性地大骂父亲郭布罗-荣源一一“你不就是因为想当皇帝的老丈人才葬送女儿的自由幸福么?!”

我还猜测,英国王妃戴安娜也后悔过嫁入皇宫,她曾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及与查尔斯王子的婚姻时说:“我们的婚姻中有三个人,太拥挤了!”

婉容活到了三十九岁,她表面上的皇后身份持续了二十多年。相比而言,珍妃仅仅过了十二年皇妃(嫔)的日子。

一口井,要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命,而这位女子的命,又映照出晚清惨烈的政治格斗大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宣告267年的清朝统治从此终结。

1920年,即慈禧死后二十年后,军阀孙殿英就挖掘了乾隆和她的陵墓且暴尸荒野,这是不是天道轮回呢,孙殿英是不是意外地帮助光绪和珍妃复仇呢?[1]

作者简介

张建全,陕西人,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

参考资料